在四川成都青羊区的国际非遗博览园里,有一架被尊为镇馆之宝的清代蜀锦花楼机。岁月的经纬交织,早已将它方方正正的棱棱角角,磨出了温和的弧度;木头的干净原色里,也积淀出岁月的斑痕。
蜀锦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汉朝时成都的蜀锦织造业就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成都由此被称为“锦官城”,或是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
蜀锦花楼机就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机型,也是丝织技术发展的活化石。该机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花机基本一致,是蜀锦机发展到清代最后的原型。这架织机长6米、宽1.5米、高5米,由上千个构件组成,机身平直,中段隆起花楼,楼上悬挂花本,根据花本用不同的穿吊和拉花的方法,织出花纹。
艺人在织造时,需由两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花楼提经线拉花,梭工坐机下投梭织纬,一经一纬循环往复,随之出现“方圆绮错,极妙奇穷”的花纹图案。
今天,蜀锦手工织造靠的是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蜀锦织造技艺”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台“上了年纪”的蜀锦花楼机是由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特别捐赠给国际非遗博览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台蜀锦花楼机不仅是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更是一位没有退休的工人,随时都能真正投入生产的织机,这台分量极重的宝贝,可以算作国际非遗博览园中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级名录蜀锦代表性传承人贺斌是目前四川唯一一位掌握蜀锦手工织造全套工艺的人。然而,他说即便是最熟练的艺人,使用传统工艺,每天只能织不到10厘米的蜀锦。
笔者在最近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有机会一睹花楼机的风韵。然而,传统的蜀锦,今天如何继续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令人忧虑。目前,蜀锦传统产品占整个蜀锦市场的80%以上,如被面、衣料,但人们对蜀锦的印象却是“不实用”“距离日常生活遥远”。在非遗国际论坛上,蜀江锦院总经理钟秉章说:“蜀锦在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当中逐渐丧失了特色和个性。作为民俗产品的蜀锦逐渐丧失了生产繁荣的大环境。”他说,原本民间结婚必备的蜀锦背面被方便易洗的被套代替。蜀锦逐渐淡出了市场和人们的视线,很多成都的年轻人都已不知道什么是蜀锦了。
今天,类似蜀锦的没落当然早已不鲜见。因此如何让这一传统的纺织工艺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给消费者提供实用价值,蜀锦不光是文化产品,也应该是商品。据了解,蜀江锦院目前拥有三家直营店和一个博物馆,商店收入为博物馆提供营运条件,博物馆反过来又为商店提供文化支撑。钟秉章介绍,企业从2014年开始进行产品转型,一方面是走传统路线,历史纹样占80%,另一方面走现代创新路线,占20%,“实现现代设计与蜀锦基因的结合,才能树立一个时尚、艺术的生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