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世世代代铭记
杨学聪

郑福来,一位可钦可敬的老人。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目睹了“七七事变”的枪林弹雨、饱尝了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作为历史的传承者保护者,他不断积累证人证言,力主保留宛平城墙上的弹痕豁口;作为历史记忆的讲述者,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历史作证,为把一个人的经历变成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不遗余力。

无论是哪一种身份,这位耄耋老人都值得人们仰视。

郑福来的坚持,基于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当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生灵涂炭的岁月,那时的烽火狼烟随着见证者的离世,越来越少被提及;日本右翼势力还要否定那段历史,甚至从教科书上删除!他希望通过他的讲述,传播真相,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于是,他站上卢沟桥头义务讲解,为让听者感同身受,他无数次撕开自己的伤口。

卢沟桥,东西长266.5米;宛平城,从东走到西640米。64年来,这段近1公里的路,他日日走过风雨无阻,青丝变成了白发。他坚持,“活一天,就要讲一天”。

“清明小雨降宛平,忆起七七守城兵。城楼洒满英雄血,古桥洒酒祭英灵。”这首小诗,是郑福来所作。从1982年7月7日第一首《忆七七》开始,郑福来经常通过写诗来记录那段经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每次看到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新闻,他都会记录下来,写成诗,现已集结成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人的坚持,难能可贵。他这份心血凝结而成的记忆档案,使抗日战争这段凝聚着中华民族心酸与泪水、反抗与不屈的历史更加鲜活生动,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历史必须铭记,记忆需要传承。希望听郑福来讲过抗战史的人们,把这段记忆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世世代代铭记,让这段记忆永远年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