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七事变”亲历者郑福来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史64年——
“活一天,就要讲一天”
本报记者 杨学聪



图① 8月20日下午,卢沟桥头,参加中铁城建集团分公司职工子女夏令营活动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听郑福来(中)讲抗战史。
图② 郑福来(左)将多年搜集的资料交给徒弟张妍。图③ 在家中,郑福来声情并茂为记者讲述抗战史。本报记者 杨学聪摄

人物小传

郑福来是新中国第一任卢沟桥镇镇长,是“七七事变”的亲历者。64年来,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卢沟桥上做义务讲解,接待过70多个国家的外宾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这位“镇长讲解员”还时常去军营、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义务演讲。郑福来也是一位耐心的“师傅”,他收抗战雕塑园讲解员张妍为徒,将自己的讲解经验倾囊相授。

8月20日17时,阳光依然刺眼。宛平城边,卢沟桥上,一位穿着深色短袖衬衫的老人,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缓缓走来。“宛平城墙上的弹坑是谁炸的?干了这么多坏事的是什么人?”“日本鬼子!”语调苍老的提问,稚嫩中透着清脆的回答,让过往的游客驻足凝听。

这位给孩子们作讲解的老人,就是新中国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郑福来。世居卢沟桥西桥头的他,已经84岁高龄,目睹了“七七事变”的血雨腥风,亲历了抗战的艰辛岁月。64年来,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卢沟桥上作义务讲解,接待过70多个国家的外宾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如今,他仍坚持不懈地用一个亲历者的讲述,传承着民族的记忆。

记忆

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卢沟桥上的石板路早已凹凸不平。郑福来脸上一道道风霜雕刻出的纹路,同样深刻而醒目。

从卢沟桥西桥头西行百米,就是郑福来的家。门前只隔一条小马路的岱王庙,曾是二十九军守桥官兵的驻地,“七七事变”后成了日军的兵营。

郑福来记得,二十九军驻防时,一队队士兵排着队唱着歌打他家门口经过,在附近的空地上操练大刀。明晃晃的大刀上下翻飞,刀把上的红绸子随风飘舞,一个个小伙儿特光彩!因为爷爷时常帮驻军做杂务,小福来也跟着出入兵营,“当兵的还给我戗面馒头吃。”

1937年7月7日夜,枪炮声把年仅6岁的小福来从梦中惊醒,“也许又是小日本演习呢。”他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天亮了,他想背着新买的书包去私塾上学,却被父亲一把拽住:“还上什么学?!日本人打进城了!”

懵懂的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当他溜出家门,看到街坊四邻的大爷大妈们凑在一起小声议论着什么,不远处有人号啕大哭。原来,头一天还一起玩耍的邻家小哥哥四春子,被落下的炮弹炸开了肚子,没送进医院就断了气。“要是没死,他也将近90岁了。”回忆起那一幕,老人眼圈仍然泛红。

在枪声炮火中,胆大的小福来在门口看着二十九军增援宛平城。附近的工人、农民都帮着修筑工事,用盛粮食的麻袋灌上沙子,码在要道路口。

因为离驻军近,炮弹不时落到房前屋后,奶奶让他顶着锅盖跑,和母亲妹妹一路逃往长辛店镇、河北保定。走过长辛店时,他们看见,一个小树林中停放着保家卫国牺牲将士的遗体。母亲蒙上了他的眼睛,悄悄告诉他,其中好多人你都认识。

北平沦陷后,缺吃少穿的郑家人作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回家!

郑福来永远无法忘记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到处都是尸体。”说完这句话,老人沉默半晌,浑浊的双眼凝望远方。路上,大人们叮嘱:“闭上眼睛拉着大人的衣襟走路!”好奇心让他悄悄睁开眼:到处是土坑废墟,还有成堆的死人,“全是被日军杀死的无辜百姓。”卢沟桥西桥头站上了拿着刺刀的日本兵。

郑福来清楚地记得,晓月碑亭后,13人被日军集体杀害;吴振山的二叔经过日本岗哨没给鬼子行礼,被一刺刀捅死;郭均的爷爷在河滩捡柴火,被日军试新枪打死;金辉到河里打鱼,鬼子硬说他是八路军,放狼狗把他咬死了;村中妇女被日军强奸的更不在少数……

侵略军在宛平城里为所欲为:村民不得随意出村,见到日本人必须鞠躬;粮食、布匹、棉花、煤油,特别是药,都被控制起来,老百姓只能吃发霉的杂粮磨成的“共和面”,有时连这都买不到;铜铁要上交,连木箱上的合页都被收走;为了活命,乡亲们只能挖野菜、吃树叶。

但八路军游击队和当地居民一直与日军进行斗争。游击队神出鬼没,今儿端了日伪军的炮楼,明儿把据点的鬼子杀了。“面对强敌,中华民族始终不屈不挠!”郑福来说。

捍卫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郑福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严寒,只要有空,都会到卢沟桥上为游客讲解抗战史。他也一直尽自己所能,精心呵护着与历史有关的一砖一瓦。

新中国成立后,郑福来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世居于此的他一直在卢沟桥、长辛店一带工作,担任过卢沟桥镇镇长。

郑福来第一次作解说,是1951年接待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爱波斯坦,“我给他讲‘七七事变’,又带他看了城墙上日本人留下的弹痕。”

为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此后郑福来找了很多老人,搜集他们当年的所见所闻,丰富自己的解说材料。他找到曾经在日伪收容所里看门的范大爷,了解到当时收容所里潮湿人多,连饿带病死了300多人。因为有病没药治、肚里没食,生灵涂炭。村里的老人撸树叶挖野菜,时常见到倒地而亡的尸体。每次讲到这些,老人都难掩悲愤之情。

补充了众多“老人言”,自学了卢沟桥、宛平城的历史,郑福来的讲述中,多了“七七事变”前日军包藏祸心的种种试探,有了时任宛平县长王冷斋和驻军营长金振中与日军的斗智斗勇。“雨季时,永定河水大浪滔天,卢沟桥是通往南方各省的咽喉要道,北边不远就是平汉铁路桥……”只要郑福来一开腔,人们的注意力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

在卢沟桥地区,郑福来非常有威望。几十年来,他一直尽自己所能,精心呵护着与历史有关的一砖一瓦。“郑哥是我们镇长,老百姓对他挺佩服!”老邻居张耀眼中的郑哥,没私心、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他的子女,没一个到工厂、机关工作的,名额都让给街坊四邻。”

宛平城墙上的弹痕、豁口是日军侵略的铁证。解放后大搞养猪业,有人要拆城砖垒猪圈。“不行,一块都不行!”郑福来严厉制止。宛平城城墙几次大修,他在一线监督工程进展,并特意请示主管领导,把城墙上的弹坑弹痕保留了下来。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出于对这段历史的敬重,郑福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严寒,只要有空,都会到卢沟桥上为游客讲解抗战史。卢沟桥,从东走到西266.5米;宛平城,从东走到西640米。这段近1公里的路,郑福来风雨无阻地走了64年。

曾经有一个日本人来参观,在村西指着不远的岱王庙问:这是什么地方?郑福来告诉他:“这曾是日军的军营。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日本人排着队从这里出发,到处杀人,无恶不作!”那人说:“我们日本人不会无故杀人的!”他的意思是,中国人不反抗他们就不会杀人。“野狼到你家里撒野,强盗到你家里抢劫,你反不反抗?”郑老毫不留情地反驳,那个日本人直点头,“你说得对!”

坚守

“那段苦难而不屈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

如今,郑福来是远近闻名的“镇长讲解员”,众多国内外参观者慕名而来;他时常去军营、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义务演讲。只要有人邀请,老人绝不推脱,也从不收一分钱。2010年8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时,他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待了40余家国内外媒体。郑福来说,这是他作为亲历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有一次老人乘坐出租车,司机得知目的地是宛平城时,自豪地说:“我年轻时去参观过,一位镇长给我义务讲解抗战史,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郑老安静地听着司机深情的回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镇长讲解员”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传越响,成了卢沟桥的一个标志。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仍坚持每天往返卢沟桥,为游客义务讲解。只要是讲抗战故事,老人从不喊累。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要讲,还是放不下?”郑福来道出心里话,“我老了,受过了,我眼看着日本人的侵略罪行,那种历史不能重演。我有义务、有责任让年轻人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坚持啊,必须坚持!”

“他对这件事特别认真。”郑福来的弟弟郑福龙对老人的这份坚持体会很深。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份执著,这位耄耋老人依然耳聪目明。

除了作讲解,郑福来还是一位耐心的“师傅”。生于1987年的张妍是郑老前不久收的“徒弟”,她是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在抗战雕塑园当讲解员。老人把自己的讲解经验倾囊相授,叮嘱她“不光讲卢沟桥的历史文化,还要有那段抗战史”。比如,面对小学生要多讲一些小故事,讲卢沟桥的传说或者抗战英雄人物;面对军人就重点讲当年的军人是如何流血牺牲的;跟日本人讲的时候必须如实讲侵略罪行,也必须得讲我们愿意和日本人民友好的态度……

张妍学得很认真;“老人讲解经验非常丰富,他把他的经验,遇到过的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告诉我,教我如何去应答。老人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留下来,让我们继续去讲述。还经常督促我,要多读书多看报。”

采访一结束,郑老又到卢沟桥上去做讲解了。“那段苦难而不屈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既然承诺我就坚持到底!”老人说,这么做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国人能牢记这段历史,奋发图强!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那段血泪史就像宛平城上的弹痕,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