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省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总支书记王桂兰:
“我没给任何人留下欠条”
本报记者 张允强


图① 王桂兰接到电话准备骑摩托车去接一位大学生村官。图② 王桂兰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整理村情民意调查数据库。
图③ 王桂兰在田间查看作物长势。本报记者 张允强摄

人物小传

王桂兰,1957年出生,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辽宁省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三村团支部书记、村妇代会主任、村委会主任,1995年当选正三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正二村、正三村合并后任正二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月任正二村党总支书记。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十大最美村官”。

“人的一生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我要做天上的星,春来无语,秋去无声,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将无愧无悔,因为我没给任何人留下欠条。” —王桂兰

8月上旬的一个中午,虽然刚刚下过雨,天气仍然闷热,没有一丝凉风。在辽宁省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村委会院内,一位妇女头戴防护帽,双腿跨坐在已经点火的黑色摩托车上,正打着电话。她声音洪亮、语速很快,见到记者,只是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她面色黝黑,汗珠顺着额头不住流下,在烈日下闪闪发光。打罢电话,她麻利地跨下车熄火,满脸笑容,边走边说,“来了个大学生村官,我正要去接呢,就接到电话说你们要来,请其他人去接吧”。她正是记者要采访的王桂兰。

王桂兰指着刚刚竣工的三层村委会大楼,对记者说,“我们刚刚搬进来,领你们参观参观”。

三楼的大会议室宽敞明亮,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的几幅全国著名村党支部书记画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王桂兰指着画像说:“他们是我心中的偶像,吴仁宝和毛丰美已经走了,可我现在还走不了,答应父老乡亲的事还没办完呢!”看到她那种精、气、神,记者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患白血病17年、糖尿病10年的危重病人。

“干部有思路,群众致富有出路”

正二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曾是令人头疼的“老大难村”。要引领群众致富,关键在于找到好的门路。正二村的出路在哪里?王桂兰告诉记者,“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建设新农村,不是修两条路、盖几间房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要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有幸福感,前提是必须得有钱”。当时,建村办企业,成为村党支书王桂兰考虑的头等大事。她下了三步棋:

一是发展税源型工业。先是吸引大连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北镇市幽州酒业有限公司。随后帮助企业联系金融机构,争取流动资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完成商标注册,成功促成瓶装白酒在北镇、黑山、阜新、义县等地的顺利销售。当年,该企业便年产纯粮型白酒500吨,安置100多人就业,每年上缴税金100多万元,成为北镇市新增工业规模企业。

二是发展高效型农业。先后开发绿色无公害葡萄和花生产业:共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1000亩,开发绿色无公害花生3500亩。同时以“三通、四有、两分离”为标准,开发了5个千头猪场和万只鸡场,全村养猪达到2万头,养鸡10万只。今天的正二村,农民的收入翻了十几倍。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还要走出去,多挣钱也多长见识。”王桂兰总是这样动员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于是,正二村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对全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涉及豆芽菜生产、农机修理等六大专业。此外,还同省内外大型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就业对接服务,使村里的劳动力逐步向城里转移。目前,村里已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3%。如今,正二村村民已遍布全国18个省(区、市)、140个地级市。

三是发展商贸产业。借助北阜公路、大高线从村中通过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农资、饲料、餐饮、修理、美发等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50户,每年“三产”创收2500万元;共有60多户在城里购买了楼房,200多户购置了汽车,18户建起了小楼;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手机入户率实现100%。

王桂兰经常对村干部说的一句话就是:“干部有思路,群众致富有出路。”把好的蓝图变成现实靠什么?王桂兰的法宝之一就是党建。她针对本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增设了外出党员联系互助岗,先后在山西、北京等地建立了7个临时党小组和10个流动党员中心户,做到了本村党员流动到哪里,党支部就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哪里。她还组织成立了以助耕、助学、助贫、助老为主要内容的“四助”义务服务队,带领在家的党员帮助外出村民照顾好留守上学儿童,义务为他们看家护院。同时,他们还为在家的老人提供买菜、代交电话费、电费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外出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

2010年,村里投资18万元,新建村部155平方米,修建文化活动广场700平方米,文化室藏书2000余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切,使一个人心散、领导愁、村民怨的“老大难”村变成了人人安心致富、户户安居乐业的文明村、平安村。

“群众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正安镇党委书记肖峰告诉记者,“王桂兰心里装着村里所有的事,在她眼里,群众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在伟业养猪合作社组长郑玉伟家,其妻徐桂侠向记者介绍了夫妻俩致富的故事。2002年,夫妻俩出租了自家土地,拿着这笔钱,到贵州六盘水开了家小饭店。可半年过去,因水土不服患病,夫妻俩无奈只能回到家乡。“当时,赔了个精光,全家6口人,今后怎么生活?”他们绝望了。

当时,为带领群众致富,王桂兰开始养猪,并向群众传授养猪技术。她得知郑玉伟一家的遭遇后,主动拿出家里买仔猪的500元钱,借给他们养猪,并协调土地承包户提前解除承包合同,为他家找到荒地盖了简易猪舍。回想从第一只猪养起,到现今发展成为年出栏1000头猪的经历,徐桂侠眼眶湿润了,“没有桂兰书记的帮助,哪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啊”。

村民关宝合、李义海还记得,当年种植葡萄缺少资金,王桂兰借给他们6000元。村民宋世海的女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王桂兰得知后,不但帮她交了学费,还资助她一直读完初中。困难户肖云离异后,与80多岁的老父亲一起艰难生活,王桂兰一直把这家人的生活冷暖放在心上。2008年,肖云和他的父亲相继去世,王桂兰拿出自己的钱给无亲无故的父子俩操办了丧事。

64岁的刘恩全动情地说,“王书记说实话,办实事,时刻想着咱老百姓。那年,我老伴得了心脏病,家里穷得没有种地的钱,愁得我好几宿睡不着觉。王书记听说了,来到我们家,掏出自家的钱放在我手上。到现在,这钱还没还上呢”。

村民们都说:“王书记为我们办的事太多、太多了,就像天上的星星,能够看得见,就是数不清啊!”“有困难,找桂兰”,是正二村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只要心里装着乡亲,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王桂兰多次同上级领导进京赴省,争取到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省级专项扶持资金2400万元,把贫瘠的土地改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正二村水源匮乏,每年1月至5月,各家各户的水井都没水吃。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千方百计争取专项资金,发动党员干部献工献劳,终于安装上了自来水,使全村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纯净水。

正二村党员岳俊华回忆说:“前些年,我们村里的路很不好走,坑坑洼洼,很多岔道都是死胡同。为此,外面收购猪、鸡的车进不了村,群众养的猪和鸡都卖不上好价钱。”2002年,王桂兰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一致同意开通十字街东西这条街道,与北阜公路相通。开通这条街道要动迁6户,涉及34户村民。王桂兰便率先推倒涉及户自己叔叔和弟弟家的大墙。白天,她和村干部一起工作在修路的现场;晚上,还要去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开通了一条300多米的街道。“路修成了,可桂兰书记人晒黑了,还瘦了一大圈儿。”岳俊华告诉记者。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到处蚊蝇绕,家家堆乱草,春天尘土扬,雨后泥中跑”的难题,她狠抓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植绿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使全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王桂兰兴奋地告诉记者:“看到路边的太阳能路灯没有?一共50盏,一到晚上可亮呢,没用村民花一分钱!”优美的村容村貌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环境,正二村也因此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村”。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种矛盾交织,要当好农村领头人,就必须敢于面对问题,善于化解矛盾。”王桂兰觉得光靠自己眼勤、腿勤还不行,她又自置电脑,建立了村情民意调查数据库,把常进屯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得来的信息都登记在里面。有了这个数据库,她就可以及时了解群众需求,通过下访找问题、寻对策,想方设法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只要心里装着乡亲,就没有走不通的路。”王桂兰坚定地说。

“我每一天都是赚的”

1998年8月,王桂兰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这种病,需要做骨髓移植。而提取骨髓,需要30万元治疗费。得知消息,领导、亲属、群众,以及许多部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要为王桂兰捐款,但她坚决不同意:“我怎么能欠乡亲们的钱?只要有一线药物治疗的希望,我也不做骨髓移植。”王桂兰的想法感动了医疗专家,他们为王桂兰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令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17年来,王桂兰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把心血全部倾注在全村的各项建设上,唯独忘了自己。就在村里有了些变化,村民们开始过上好日子时,2007年,王桂兰年仅52岁的丈夫因患癌症离她而去。“我要是再精心点,他的病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快。”每当谈起这件事,她都深深地自责。王桂兰自家的地,每一年,都是最后一个种上的。老伴去世后,家里家外的活儿都靠她自己。肖峰对记者说,“春播大忙季节,她要照看着每一户村民种上地,没有种子,就帮着联系购买;没有劳动力,她就下地帮人家播种;等所有人的事情都忙完了,她才想起自己”。

乡亲们目睹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两个村合并后欠下的90万元外债还上了;种豆芽、养猪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里的柏油路修上了,路灯亮了;村里有了留守儿童之家、助学助耕养老服务队;村里多次获得各种荣誉,村民们挺直了腰……

“得上这个病,我每一天都是赚的,百姓的事今天能办,就绝不拖到明天,能办到的抓紧办,办不到的要说明,千万不能忽悠。”这是王桂兰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岳俊华对记者说:“桂兰书记就是我们村老百姓心中的一盏灯,乡亲们看到她就看到了希望。”

谈起今后的打算,王桂兰告诉记者:“我有3个愿望,第一个是,今年6月上级党组织批准正二村党支部为党总支,下设6个支部,我要为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现在我们村有100多名党员,50岁以上党员占70%,培养和吸收青年人入党迫在眉睫。第二个是,我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要配合组织培养和选好总支书记接班人。第三个是,村里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要尽快开发出来,打造温泉村,为乡亲致富再拓展一个新渠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