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双来与第四个“苹果”
本报记者 王金虎

盛夏时节,两个“大力士”在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摆开架式“比武较量”:两台马力相同的挖掘机在同一地块进行挖土比赛。

站在路边的杨双来用浓重的东北腔扯着嗓子喊道“开始”。随后,一黄一红两台挖掘机同时启动,将面前的土方一铲一铲挖掘搬运到指定的空地上。10分钟后,测量显示,黄色机器挖掘的土方量约为60立方米,而红色机器挖掘的土方量约为130立方米。技术人员接着给出的数据更令在场者大吃一惊:那台红色挖掘机的耗油量还不到黄色的2/3。

杨双来拍着被命名为“双来神挖”的红色挖掘机,风趣地说道:“这家伙吃的少,耗油量只是普通挖掘机的一半;干的却多,劳动效率提高了一倍。更关键的是,它采用了蓄能技术。当年,牛顿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可是,他当时没有留意到,苹果把地面砸了个坑。地球吸引力使苹果产生了势能,我琢磨着把苹果掉落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用蓄能器储存起来,之后再让苹果回到树上,这就是‘神挖’发明创造的原理。”

杨双来向记者介绍,传统的挖掘机在工作装置被举升到高空再下落时,不仅没有把工作装置在此位置的巨大势能利用起来,还要靠发动机的动力来控制其下落,白白耗费了能源。“神挖”则依靠蓄能节能专利技术,将工作装置在高空时产生的势能转化为动力能并储存起来,当再次举升时,储存起来的动力能再通过液压装置释放出来,助力机器挖掘和举升工作装置。

“目前,国内液压挖掘机市场保有量约有250万台左右,假如有40万台使用蓄能技术,一年可以节省出1.5个大庆油田!”杨双来兴奋地说。

杨双来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东北汉子。1986年起,因工作关系,他与挖掘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亲密”接触过德国、日本等国家生产的数十种挖掘机。善于钻研的他,对挖掘机了如指掌,但有个问题令他长期困惑:一台36吨的挖掘机,长长的机臂有9吨,而每次却只能挖掘1.6吨土方,大量动力都消耗在举升沉重的机臂上了。因此,他琢磨着怎样将大臂的重量减下来。2003年,他发明改装了一台“配重式”挖掘机,投入使用后效率大大提高。但在使用过程中,这款机器出现了技术性事故。

“减肥”的路走不通,那就试试“换心”。经过8年矢志不渝的探索,2011年年初,杨双来转换了创新思路,经过数月的研究试验,成功研发了能将机臂升降势能回收的储能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创新成功了,但杨双来却乐不起来。原来,当他拿着发明专利找到国内几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寻求产业化合作时,都被拒绝了。“这项技术德国人、日本人都没有研制出来,你怎么能行呢?”想起这些,杨双来无奈地耸耸肩。对于他的挖掘机能节能50%以上,这些厂家的技术人员更认为是天方夜谭:“国内有那么多资深专家,这种‘神器’能让你这样的无名小辈做出来?”

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是国防、能源等高端装备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国内相关设备大部分来自日本,特别是20吨级全部被其垄断。“我不怪这些厂家无知,只怪我们无能。”杨双来一声叹息。

杨双来没有放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山东常林集团。该公司董事长张义华慧眼识才,对他改装的挖掘机一番测试后,双方于2011年12月签订了合作协议。2014年7月,双方联合研发的首台高效节能环保挖掘机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鉴定称,该挖掘机具有节能和高效的特点;单位作业量油耗降低了50%,单位时间作业量提高了100%。前不久,由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神挖”系列挖掘机产品在作业效率和节能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双来神挖”越来越获得业界和市场认可。7月19日,某矿业集团一次采购了100台“双来神挖”蓄能挖掘机。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环境下,“双来神挖”逆势上扬,创造了罕见的销售奇迹。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三个苹果’的段子说,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另一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则被乔布斯握在手中。如今,第四个苹果被中国人抓住了。相信蓄能技术的问世,将有力推进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将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开辟出一条新的环保之路。”杨双来满怀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