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人支教 众人筑梦
——记中建二局三公司工程师李莹和“筑梦团队”
本报记者 栾笑语
李莹带领学生上体育课。 吴光波摄

去年3月的一天,一位女职员推开了中建二局三公司直营业务部党委书记闵学军办公室的门,她名叫李莹。

“书记,我想辞职去云南彝良县双河村支教。”

闵学军有些意外,经过详谈,他拍板作出了同样令李莹意外的决定。“支教是件有意义的事,但不是你一个人的事。”闵学军说,“放心去,岗位给你留着!”

这次谈话,开启了李莹支教的旅途,也开启了中建二局三公司青年员工接力支教的“筑梦计划”。

为何选择辞职支教?“就是想去,一定要去。”李莹的回答很简单,但去往双河村的路途就给了她个下马威——“坐着摩托颠了一个多小时,才从乡里到了村里。下车时,两条腿都抖得走不了路。”

双河村小学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真破”。小学依山而建,只有一栋破旧的教学楼,没有一扇窗户有完整的玻璃。全校共有280个学生,老师却只有9人。“这才是需要我的地方。”李莹说。

李莹负责的五年级班有30个学生,仅有的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要她一肩挑。除了做好主课教学,她还开辟了美术课、体育课……不会的就上网现学,教学工具不足就因陋就简……她不断丰富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李莹还十分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状态。教学之余,她进行了600多公里山路的“手电筒式”和“爬山式”家访。“学生大都是附近山里的孩子,许多人家庭贫困,还有一半左右是留守儿童。”李莹说。

说起自己的支教生活,李莹时而眼含泪花,时而严肃理性。看到独立支撑家庭、照顾老人的孩子会心痛,面对大山里难以改变的贫困现状会感到无力,而为了改变当地教育资源短缺,李莹更是不遗余力。

再小的一粒石子,投入水中也会泛起一圈涟漪。从李莹站上双河村小学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领导、同事、朋友的目光就一直跟随着她。

“上美术课,虽然只有3个孩子有彩笔,但铅笔和圆珠笔也能画出美好的图画。”

“学校硬件太差,想帮学校募集两台投影仪,可以给小朋友上课使用。”……

李莹将支教生活用微信日记的形式传播出去。300余张支教照片、200余篇微信日记将山里孩子的真实生活传到山外。相应的,一声声温暖问候、一份份捐助包裹飞越千山万水来到双河村小学。

在李莹身后,还有中建二局三公司这个坚强后盾。李莹支教不久,公司就专门组织人员前往双河村小学,为孩子们捐赠了电脑、投影仪等物资。李莹也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了1000余人次的大型捐款活动,为孩子们送去20余万元物资;经过微信这一平台,更多艰难求学的孩子得到了一对一的帮扶。

很快,李莹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双河村小学又将迎来新的支教老师。

“我已考过了英语专业8级,有信心弥补山区孩子们外语学习的空白。”“我代表的是和丈夫两个人的心愿,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们。”……

今年5月,三公司支教山区、爱心接力、助力未来的“筑梦计划”正式启动。公司为支教行动提供“留职留薪”待遇,鼓励青年人参与志愿行动;数十名志愿支教的一线员工上交了支教申请;第一批志愿者将于9月开赴云南双河村,接力支教。

“一个人的爱可能很微小,但如果能把这份爱传播出去,那么爱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李莹说,“我们这个筑梦团队会一点一点、脚踏实地帮助更多人,发挥更大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