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缓解农村留守群体之困
本报记者 韩秉志
▼ 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两路口村留守儿童一起准备做饭。 陈国岳摄
◀ 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孩子们在进行叠被子比赛。 朱本双摄
▲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劳动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培训,促进其就业。图为当地山城街道留守妇女在加工出口服装。张 强摄

多项调查显示,留守人员(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孤独无依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寂寞、迷茫、不自信成为他们的精神常态。如何彻底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经济日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调查,得出结论——在加强关爱和服务的同时,更要着力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调整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失衡等问题,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留守群体之困。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更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问题日益凸显。最近,贵州毕节留守儿童死亡事件,极大触动了社会公众的神经。由“留守”而衍生出的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

生存现状:

孤独无依是常态

据推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达4700多万,留守老人约5000万。在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副司长朱耀垠看来,“三留守”人员和村庄的空心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部分人在生产和生活当中都会存在各种困难,维护好这些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一件大事。”

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父母在哪儿”的问题。根据“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近日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所提供的数据,按照6102万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测算,我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到父母1-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到父母的机会。这些儿童明显表现出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自信等情绪,缺乏生活方向和目标,甚至对未来感到悲观。

与留守儿童问题类似,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也日渐凸显。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指出,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态正不断涌现。由于丈夫外出,留守妇女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比非留守妇女要高,健康状况也相对更差。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张永梅看来,留守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不仅要一个人承担劳务,还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劳动强度大、精神压力重、缺乏安全感,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生存状态。

作为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中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日益突出的照料护理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子女的外出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超过一半留守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但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从家庭成员获得的支持和照料非常有限。《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也指出,由于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由于与外界接触减少,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促发严重的心理负担。

缓解措施:

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中间“流动”,两头“留守”。外出打工,或许能提高家庭留守成员的收入水平,却给抚养和赡养带来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由农村人员进城务工所引发的农村留守人员问题高度重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将“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纳入国务院工作要点。

最近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人口流出较多的农村社区要加强对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把‘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

如何避免教育“着凉”,是四川大凉山200万彝族同胞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彝家村落分散,许多村子没有学校,而部分村子虽然有学校,但又招不到老师。在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努力下,这一情况正在改善。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走进大山,部分村子盖起了学校,大凉山的留守儿童们迎来了老师,村里也响起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为破解农村“三留守”难题,民政部会同全国妇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和单位,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专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开展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关爱服务。相关部门还加强设施建设,并做好权益维护和普法宣传,及时发现和维护农村“三留守”群体合法权益。

解决之道: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近年来,政府、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为解决“三留守”问题做了许多工作。如帮助农村留守人员减少孤独感,缓解留守家庭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不过,要想彻底解决“三留守”问题,光靠建立健全关爱体系还远远不够。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和服务的同时,更要着力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调整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失衡等问题,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留守群体之困。

“在建设基础方面,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消除。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唐鸣表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除了满足生活需要之外,当前最需要满足的,是农民生产所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等。

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将可望为解决留守人员的困难开启一扇窗。“当小城镇发展到能够与大都市生活同样便捷、文化服务足够丰富时,外出打工人员自然就会更倾向于就近打拼。”唐鸣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教授都阳认为,农民工无论是在城市打工、从事经营活动,还是返乡从事创业活动,其持续发展的根本有赖于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不断前进的源泉。“要积极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型业态的出现,能够让落后的农村地区生发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都阳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