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李延霞 刘铮) 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02768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首次公布全口径外债数据。人民银行、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了解,首次纳入统计范围的人民币外债余额为49424亿元人民币(等值8047亿美元),占全口径外债余额的48.1%。若按调整前口径(外币外债)计算,我国外债余额较2014年末减少3%。
为何要公布全口径外债数据?人民银行、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跨境人民币业务迅猛发展,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为更全面反映我国外债总体规模,从2015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按季对外公布我国全口径外债数据。
“将人民币外债纳入总体外债统计,仅是外债统计方法上的调整,不会增加实际的对外债务偿付金额。因此,外债数据口径的调整不会引起我国外债偿还责任的变化。”
我国外债的总体风险如何?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发展融资2012》和《外债数据小手册2012》,2010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债务率、负债率、偿债率、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分比为69%、21%、10%和137%,而我国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35%、8.6%、1.9%和562%,说明用上述指标衡量的我国外债可持续水平较高,总体风险不大。
如何看待人民币外债在全口径外债中的占比接近一半?人民银行、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3月末我国人民币外债的构成来看,主要是非居民存款和贸易融资类人民币外债,两者合计占比近60%。其中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存放于我国境内银行产生的外债,说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较强,有利于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贸易融资类人民币外债基于进出口贸易背景,主要是境内金融机构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而产生的对外负债,这部分外债实质上是伴随我国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增加而自然产生的。
目前,中国已是高度开放的经济大国。自2009年7月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结算额从2009年的36亿元人民币扩大到2014年的近1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跨境收付占我国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例从2010年的1.7%提高至2014年的23.6%,2015年1至5月上升至27.7%,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
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上看,由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程度高并已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本币外债占比普遍较高,如美国和德国2014年末本币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3%和72%。我国本币外债占比(48.1%)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但高于主要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因此,对债务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国而言,相比于外币外债,本币外债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小,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较低,风险较小。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逐步落实等,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币外债仍然会继续增长。”
对于我国短期外债占比较大的情况,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3月末我国短期外债占比超过70%,但这部分1年期以下的债务中,一半以上是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在我国的短期外债中,这部分外债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偿付风险有限。另外,我国短期外债与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相比规模不大,短期外债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