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张 未

过去的一年,记者在采访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越来越多的机关单位使用“三公”经费时铺张浪费的现象大大减少,“精打细算”的意识在不断形成。这样的感受,在数据上得以印证,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决算表中,实际支出数逐年下降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一方面,中央部门当中也有系统大、人员多的典型。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就有3000多个直属单位,其对“三公”经费的缩减,不是手起刀落“一刀切”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从每个细节、每个链条上“抠”出一笔笔钱,节省下来,才“以少成多”汇集成账本上逐年都在下降的“三公”经费数据;另一方面,在办公用品价格上涨、用工人数增加,以及部分单位对外交往活动扩张的情况下,支出事实上是需要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费用逐年降低难度不小,需要千方百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会过“紧日子”;再次,不少单位和个人,在“八项规定”等高压约束之下,克服惯有大手大脚的习惯,逐步形成“不敢花”、“不乱花”的意识,这也是“三公”经费节约、有效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自中央“八项规定”公布实施以后,社会上对于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关注度较高,形成了上有“高压线”、下有“监控器”的良好社会氛围,而如今,这样的“他律”正在逐步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自律”,相信下一步“三公”经费将不再是饱受“诟病”的痛点,而是展示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亮点”,是政府执政能力提升的基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