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尊重遗产
□ 白 丁

无论是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文物,还是没有被明令保护的遗产,我们都需要用一颗尊重的心,去面对,去维护

最近,中国“土司遗址”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几近成为“绝学”的土司学重获新生。因为申遗成功,曾经冷门的自然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机会走进大众视野。据悉,广西花山岩画已被列入2016年中国“申报”世遗的唯一项目,以期填补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

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遗产名录》评选时大概不会想到,“申遗”竟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如此热潮:无论是去年涉及到中国的大运河项目、丝绸之路项目,还是今年的中国土司遗址项目,都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申遗热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将成为各国文化角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遗产名录》已超过1000处大关,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各国申报的控制必将愈加苛刻。

不过,在笔者看来,申遗远非终极目标,而是起始之点。打好“申遗”这张牌,显然不能忘记“申遗”的初衷——保护。

拿岩画为例,作为原始社会绘制或磨刻、凿刻于岩石上的图画,刻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彰显了千年甚至数万年的艺术创造。尴尬的是,作为岩画大国,尽管中国岩画在数量、规模、题材的丰富性、学术价值等方面,堪比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几十个国家。但是,迄今为止,在近1000处世界文化遗产当中的36个岩画类文化遗产,尚无中国任何一处岩画遗址进入名录。近年来,我国文化部门和岩画拥有地政府为岩画的抢救性保护投入了巨资,在1226处岩画遗存当中,目前已有19处岩画点列入国家文保单位,88处岩画点列入省级文保单位,但遗憾的是,仍有四分之三的岩画点没有被定级,也就是说未进入到三级文保单位当中。这与我国的文明古国地位并不匹配。

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过程中,我国政府也面临着跟其他国家类似的现状:需要保护的地方很多,但资金和精力总是有限。与故宫、长城等各级重点保护文物相比,一些我们曾遇见却熟视无睹的历史文化遗产,恐怕更可能因为被忽视、被伤害,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悄湮没,如城市中日渐消失的古城墙。

更何况,面对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的矛盾,即便是“国保”身份并非一劳永逸的“保护伞”,过度推广而引起的“保护性破坏”也不容忽视。比如,后续经费如何引入、保护措施如何跟进、监管手段如何到位,将直接影响着这些“国宝”的生存质量。一旦保护不善,受损的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在文化遗产的推广、创收与保护之间,还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由此看来,无论是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文物,还是没有被明令保护的遗产,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我们都需要用一颗尊重的心去面对,去维护。而这份尊重,靠的是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多数人形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认同。今年,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旨在更好地向大众宣传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得以共享。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环境的培育、需要长期的教育、需要舆论的持久引导。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