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置身于具有特色的剧院中,都会不由自主想到一个问题:一座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剧院?有人可能会说,需要能展现城市风貌的;有人可能会说,需要容量大的。但这些观点还只是聚焦在剧院的建筑和外观,而忽略了其真正运转的核心“标准”。要实现剧院的标准化,需要用院线“串联”的方式,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方法推广开来。
“标准化”一词,在业内已受到普遍认可。首先是演出内容的“标准化”,即上演的剧作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在这其中,院线“串联”的联动力量会显示出优势。譬如,这些年,“中演院线”通过直营、合作和加盟等多种灵活高效的经营方式,已拥有包括广州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山东省会大剧院等9家直营剧院在内,以及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的57家成员单位。它的内部系统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承接大型演出的丰富经验,并可实现体系内的快速推广和复制。如今,中演院线平台上成功运营的国内外高水平演出项目已经数以千计。
其次,标准化还体现在服务方面,涉及到剧院拓展与管理、产品制作与配送、市场策划与营销、人才培养与储备等等。它们构成了剧院发展的“软实力”。例如,在广州大剧院有一家连锁快餐店。与其他地方店面相对统一的装修风格不同的是,这家剧院里的快餐店走的是“文艺范儿”,既独树一帜,又很好地融入剧院的整体风格,以它别致的独特性吸引着顾客。因此,长远来看,剧院“软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而广之,会发现标准化还存在于剧院建设和运营的方方面面。这种“串联”般的集约化运营有利于整体品牌的形成,便于达成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合作,甚至可以为行业标准的制订提供更多系统化的参考意见,更好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