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财务司最新发布的《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到2013年已有专业剧场873家,占全国演出场所的30.7%。剧院正成为丰富城市生活的靓丽风景线——
承接经典 吸引观众
观众是靠好剧目培养起来的,剧院需要制作或引入更多经典剧目,让好作品走近观众
众所周知,《剧院魅影》是一部改编自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的小说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从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这部剧已经在全世界27个国家的145个城市上演了超过7.4万多场,被称为“音乐剧之王”。如今,在其开演29年后的2015年,这部剧将首次引入北京。
剧院硬件无法匹配,曾是许多经典剧目久久不能“落地”的原因之一。巡演主办方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表示,他们早在1999年就已经和版权方公司进行过接触和谈判,希望引进此剧的巡演,未能如愿。
“因为《剧院魅影》对剧场的设施、环境要求非常高。”四海一家总经理田元说,该剧需要按照故事情节,营造出从地下密室到剧中舞台,从水中划船到宫殿舞会等22个不同场景。
“剧中有一幕非常经典,就是歌剧院顶上悬挂的大吊灯滑过观众席,从高空坠落,将观众带入一种紧张气氛。这里使用的大吊灯宽约3米,重约1吨,由6000颗珠子串成,演出过程中的下降速度达到每秒2.5米,无疑对剧场的吊杆位置、负重等提出了很高要求,且需要极高的安全条件。”田元告诉记者,正因如此,该剧当年在上海演出时,为满足复杂的技术要求,上海大剧院对舞台进行了大量改装,装台时间长达1个月。而北京的剧场建造年代都比较早,多数剧场在初期并非是根据音乐剧演出需求进行建造的,适用性不够。直到天桥艺术中心建成了专业的音乐剧剧场,为这部剧对主剧场结构进行了定向设计之后,这部经典剧目才得以落户京城。
“观众是靠好剧目培养起来的。就像北京人艺的观众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用《雷雨》、《日出》等一部部戏培养起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刘星认为,剧院需要制作或引入更多经典剧目,让有信仰的作品走近观众,丰富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
专业运营 寻找蓝海
对于专业剧场运营,应明确其性质和定位,加强相关配套政策及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国各地剧院建设的脚步一直未停歇。自2010年起,我国每年有10家左右大剧院建成并交付使用。在它们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二、三线城市大剧院运营维艰、空置率高,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分布不均以及结构不合理。此外,剧院快速发展和管理运营相对滞后的现象并存。演艺市场潜在需求旺盛和实际消费不足也亟待解决。尽管如此,观察整个行业,不难发现,那些垂直专业领域的特色剧场却脱颖而出,方兴未艾。
就在今年5月底,国家大剧院、东方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三方一拍即合,联手打造成立了“北京喜剧院”,成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喜剧创作及演出的剧院。开幕后,北京喜剧院每年将为观众奉献200余场喜剧演出,一系列喜剧大师课程和喜剧工作坊也将与观众见面。这对于爱好喜剧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就如同法国有法兰西喜剧院,俄罗斯有圣彼得堡国立喜剧院,意大利有米兰小剧场一样,特色剧院已经成为市场成长中的需求,并承载更多功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表示,他们希望把北京喜剧院作为孵化基地,孕育中国特色的喜剧。
无独有偶,江苏常州的首家专业儿童剧场“金橙剧院”前不久刚成立。借鉴国外亲子剧场经验,该剧院目前已购买了20多个国外优秀儿童剧目版权,所有演出均由小橙堡儿童艺术剧团班底承担。每周日全天与观众见面,每月都有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儿童剧作品。
这样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新剧目的频率,将儿童剧这道“时令菜”做成了“家常菜”。金橙剧院总经理吕卫泽告诉记者,他们采用的驻场演出形式,在国内二、三线城市都是不多见的,“但我们认为,与对外引进剧团的演出效果相比,驻场演出的水平相对稳定,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票价也较低,单次票价只要80元至160元。每周固定亮相的模式,也有利于孩子养成看剧的习惯”。
对于专业剧场的运营,业内人士还建议应明确专业剧场的性质和定位,加强相关配套政策及资金支持。譬如,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共剧场经费模式,建立政府补贴、社会基金(赞助)、演出收入三者结合的多元化剧场经费保障体系,以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专业剧场运营成本。
贴近群众 走进社区
社区剧场的核心不在于“建”,而在于“管”,对接专业机构,引入专业运营管理模式
除了专业剧院,建设社区剧院也是一条发展途径,也就是将老百姓“心中的剧院”变为老百姓“身边的剧院”。结合人们日常文化生活需求,结合城镇化建设,打造出更多“身边的舞台”。
许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她告诉记者,自从位于宣武门地铁西北口的繁星剧院建成后,她看剧的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她爱看试验剧,选择剧院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是方便。“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平日里工作已经很辛苦了,到剧院看剧是一种爱好和放松,所以希望路程时间一般最好不超过半小时。除非是很经典并期待已久的剧目上映。”她说。
“社区剧院打通文化输送末端的‘毛细血管’,是贴近、融入民众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适用型剧院,数量更大,更接地气,也更适用。”中孚泰文化集团董事长谭泽斌认为,剧院社区化是以我国大剧院建设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多功能小剧场集群,共同构建“航母战斗群”式的传播平台。未来,市场将以大剧院为龙头,带动企业、学校、社区、街道、旅游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内的社区剧场共同发展。
其实,社区剧场的核心不在于“建”,而在于“管”。将一些旧的文化宫、少年宫、社区文化中心、旧剧场、礼堂及大会堂等建筑升级改造成社区多功能音乐厅、文化活动中心等,然后再对接专业机构,引入专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舒适文化场所的同时,提供贴心方便的配套服务。
“社区剧院建设应该有4个特征,集群化、社区化、专业化、标准化。”谭泽斌说,有了这些特征,有利于降低剧院投资与运营成本,提高演出水平,让剧院发展更健康更长久。作为文化复兴和落地的重要平台,社区剧院承载着为人们提供优质、健康的精神食粮,让百姓享受到高品位和更便利文化生活的重任。期待更多的社区级剧院涌现,让文化建设与医疗社区化、商业社区化一样,惠及基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