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 熊 丽

劳动节期间,8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问和求索。在图书市场上,一批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书籍,正在引领新的阅读热潮,尤其受到制造业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群体的欢迎。

一种人生态度

工匠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勇于创新的“工匠”

什么是工匠?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 匚部》注解中说:百工皆称工,称匠。又说,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

在畅销书《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的作者亚克力·福奇看来,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该书中文版出品方湛庐文化首席顾问简学告诉记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勇于创新的“工匠”。《工匠精神》的目标读者,正是那些有好奇心、敢于创造新事物的业余爱好者、DIY一族和发明家。

青年学者汤元宋认为,传统社会因为不够发达,工匠普遍受教育程度、经济回报、社会地位不高。而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工匠,是经济社会发达后,尤其是社会高效分工后,工匠主动的选择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工作。他们的工匠因为素质高,更容易培养起现代企业意识和全球视野,一旦转型扩张也会比较顺利。

工匠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47岁的哲学博士马修·克劳福德放弃华盛顿一家智库薪水可观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摩托车修理工。“坦率地说,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凭什么拿那份工资?我究竟向什么人提供了什么有形的产品或者有用的服务?”事实上,克劳福德不到14岁就在社区担任电工的助手,15岁成为保时捷汽车修理店的修理工,从高中到大学的7个暑假都在兼职做电工。2010年,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一经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今年5月,继《工匠精神》一书后,湛庐文化又将该书引进了国内。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在对这两本书的推荐词中说,“如果你小时候也有工匠造物的情结,那么推荐你看看这两本书。或许,你在一个领域里耕耘15年之后,也可以和我一样从事一种制造业的工作,来一次创业”。

如克劳福德一般,许多工匠享受着作为“手艺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在《我是匠人》一书中,击败必胜客的韩国本土比萨品牌mr.pizza创始人郑又铉表示,“我喜欢匠人这个词,在我看来,匠人就像是荣誉勋章。匠人有匠人的风范,最终应达到其领域‘达人’的境界。世界上最棒的味道,用心而又真诚的服务,像自己家一样舒适和洁净的就餐氛围,这是我经营mr.pizza的三大原则,同时也是mr.pizza存在的意义”。日本还设立了“人间国宝”制度,将日本历史上或艺术上有价值的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他无形文化成果视为“无形文化财产”,并给予经费支持。

而在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的作者汪中求看来,我国古代虽然取得了一些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但长期以来都习惯于把科学技术当作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认为“小人能之”,君子是不屑去做的。由于轻视科技和科技人员的价值,绝大多数士人都把精力投入读经钻故纸堆,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内在驱动力量。这种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阻碍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形成,不利于竞争观念、开放意识的养成。

做就做到极致

工匠精神尤其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极致,做到“零缺陷工作”

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锅的热潮,引起人们的反思:中国制造怎么了?我们的工匠精神哪去了?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缺好工匠。《庄子》中塑造了一批能工巧匠的形象:游刃有余的庖丁、粘蝉若拾的承蜩者、削木为鐻的梓庆,其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凡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高凤林、顾秋亮等普通岗位上的劳动者,都是以匠心筑梦,锤炼“中国制造”的代表。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回答文惠君的疑问时,如此解释“神技”的炼成之道。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和追求极致,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两个重要特征。

汪中求告诉记者,工匠精神是工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追求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严谨、一丝不苟、专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尤其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极致,做到“零缺陷工作”。世界最优秀的制造工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都离不开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的支撑。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刘琳则是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拥趸。“我的切身感受是,他家的东西买来觉得不起眼,且价格相对较贵,但三五年后,其他同期买的东西都被处理掉的时候,它们还好好的在那,而且不过时。”为此,刘琳特意将《无印良品生活研究所》找来一读,并从中体会到了设计制造者无所不在的用心和生活智慧。

“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汪中求说,工匠精神所包含的优质观念、精品意识等等,是工业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是工业化的底线。工业化意味着大生产、流水线,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粗制滥造。相反,生产优质精良的产品,正是工业化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动力。

培育工匠精神

“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在《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中,马修·克劳福德在第一章的标题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简学告诉记者,从近些年的趋势看,技术的发展让很多人失去了“捣鼓”的兴趣。这正是引进这两本书的初衷:“工匠精神”有一种日渐衰落的趋势,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下,人们不仅仅要关注互联网及互联网精神,也要细心呵护热爱发明、崇尚技术、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在今天,“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湛庐文化策划编辑吴悦琳认为,工匠精神并不是某一类人所特有的,它是一种做事情的态度,是一种全心投入、追求极致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论从事什么工作,秉承工匠精神,你才能够在工作中思考,发现可以或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在将工作做到极致的过程中发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反过来,只有当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时,才能够全心投入。”

确实,如果人人都能以工匠精神去工作,整个社会的发展必将加快节奏。“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倡工匠精神,提倡严谨的做事态度,提倡大聪明、大智慧。没有优良的工匠精神,绝不可能制造世界级的好产品,企业要想成为世界级企业也只是痴人说梦。”汪中求说。

就在上周,《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的第二版也已经上架。汪中求告诉记者,该书第一版在2012年发行后,收到了很多企业家的反馈,读者普遍认同书中的基本观点: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应该有一种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应该有一种信仰。“细节决定个体成败,精神奠定国家未来。我们的奢望是,《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第二版能成为一支注向工业化狂躁症的清醒剂。”

汤元宋来自制造业发达的浙江温州,在他看来,制造业转型是生死存亡的事,乐意不乐意,可能不可能都要转,制造业的特征就是必须实干起来才能闯出路子。

简学认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要思考该如何才能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第二,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调动人们参与创造的积极性。第三,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最后,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