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怕当亡国奴啊!”
——访本报离休干部、八路军老战士王柱国
□ 魏永刚 王文军
王柱国近照。 魏永刚摄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血汗换来的”。
王柱国2015年6月5日书

王柱国,1916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冀中抗日大队,曾参加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人上了年纪,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了。”99岁的王柱国老人说。但是抗日战争中那些故事,却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飘落。说到抗战,这位冀中抗日大队的老战士,仍然清晰地记起,他是1938年6月参加革命队伍的。

在北京西城区福州馆社区的一栋楼里,老人坐在一张沙发上,行动已经离不开拐杖。墙上是老人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规整有力的字迹,显示出老人早年的书法功力。屋外,初夏的北京车水马龙;屋内,我们的思绪又随老人的讲述而回到了七十多年前。

“怕当亡国奴啊!”老人提高嗓门对我们说。1937年“七七事变”时,王柱国已经是一位乡村教师。1916年出生在河北安平县的王柱国,早年就读保定师范学校,然后在乡村做小学教师。在当时的河北,能有这样一份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但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宁静的校园,也改变了王柱国的人生之路。华北的硝烟已经让他无法安心教书了,学校又不支持学生和老师的抗日行动,王柱国只好离开学校,随即参加了革命队伍。“你们体会不到我们那时候的感受,怕当亡国奴啊!”他又提高声调重复了一遍这句话。

“王老,您抗战中参加过多少次战斗?”

“没有次数。”我们这个问题在王老那里立即被“否定”了。“只要有两天听不到枪声,我们就觉得是和平日子了。”他说。王柱国老人当年是在河北霸县(今天的霸州市)和雄县一带抗日的,那里是八路军晋察冀边区。那时候华北分为敌占区、根据地和游击区。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平津保三角区”,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保定地区。日本要稳住这个地方好进一步侵略华北;八路军则努力争夺这个地方,牵制日军的力量。所以,战斗十分频繁。王柱国所在部队属于八路军115师,他们在这里进行的就是平原游击战。

“夜里行军,白天打仗”,这就是那些年的生活。

有一个时期,八路军夜晚行军到哪个村,日本人很快就会知道。后来,才发现是因为灯笼的缘故。平原上的村子,大都在高处挂着一盏灯笼。八路军到了哪个村,村里的日伪军特务就把灯笼放下来,这等于是给日本鬼子通风报信。敌后武工队的小伙子很快就想出了好办法。他们悄悄地找到村里伪保长的家,然后跳墙进去,控制保长之后,我们的队伍就住到保长家的院子里。这样,保长如果给日本鬼子报信,鬼子会发现八路军却住在他家,这等于告诉鬼子“保长通敌”,那保长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听老人讲抗战的故事,充满了传奇。但在老人的记忆中,战争的困难要比故事的传奇更难忘。王柱国老人曾经担任过机炮连连长,“机”就是重机枪,“炮”就是迫击炮。这个“机炮连”的装备是多少呢?老人告诉我们,只有一门迫击炮、两挺重机枪。他还记得,迫击炮有50斤、底座30斤,加起来就是80斤,每挺重机枪也有60多斤。这对于打游击的八路军来说,是不少的分量。“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啊,每次行军都要七匹马才能驮得动。”王柱国老人说,那时候他们最怕马受伤,保护马比保护人还要紧。

迫击炮和重机枪已经是当时的“豪华武器”了。八路军在游击战争中,每一颗子弹都要省着用。当时,有一个通行的“规则”,敌人到30米近的时候才可以开枪。为什么这样呢?王柱国老人说,这不是规定,但大家确实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子弹。因为到了30米左右的时候,开枪基本可以打准,不会浪费子弹。

王柱国老人还记得当年指挥“北岸村伏击战”的情景。当时,敌人在一个叫赵庄的地方设立了据点。八路军游击队佯攻赵庄,日军的援兵便出动支援赵庄。王柱国带着一个连,在日军必经的一个叫北南村的地方伏击敌人。“这次打了个胜仗,还打死了日军的指挥官村上康次。”老人说他是从缴获的日本军官日记上,记住这个名字的。现在,他还记得那个日本指挥官的样子:“他挎着望远镜,穿的衣服很好,还带了一把好手枪。”

这次战斗的收获是缴获了4箱子三八大盖枪的子弹,还有两箱掷弹筒的炮弹。当时,游击队和八路军的兵工厂可以造地雷和手榴弹,但子弹还造不出来。这些战利品是一个大收获。听着这个故事,不由得想起了那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七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战争,老人记忆更深的是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当时的平原游击队就住在老百姓家里。他说,“老百姓都是咱的人,我们每顿吃饭都按规定给老百姓付钱,但有的人坚持不要钱。游击行军走到哪个村需要住下来,老百姓都会主动腾房子,把最好的房子留给八路军住。”

王柱国老人的家人告诉我们,有时候老人会记起自己的战友,想打个电话。但家里人都不敢和他的战友们联系了,谁知道还有几个人在世呢?这样的次数多了,老人也就不再要求给战友打电话,只是断不了还会念叨那些战友。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夕,听老人讲述抗战的故事,我们不由得称赞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老人连忙说:“可不敢叫‘功臣’,我自己就是做了一点事,做了一点自己能做的事,真算不上功臣。”

报社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同志曾经征求王柱国老人对老干部工作的意见,说“有什么要求,您尽管提”。老人说:“现在是和平年代,生活很好,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我要是再提要求,可就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