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爱循环流动起来
——深圳推进全民共建“志愿者之城”纪实
本报记者 杨阳腾

“伸出彼此的双手,传递心中的热液。因为爱我们来到一起,身边到处都是朋友……”广东深圳市红岭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唱着义工歌《一起走》,热烈讨论如何做好义工,共同策划下一阶段的志愿服务。这是深圳市全民做义工、全城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市注册志愿者已突破1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0%,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达96%的深圳市民认同和支持志愿服务,90.8%的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圳也已逐渐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

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是如何做到的?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志愿者部部长李琼告诉记者,行政化激励是让深圳全城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组建志愿者队伍以来,深圳市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志愿服务行政激励措施。1996年,深圳率先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及激励制度;2006年,在全国设立首个“义工服务市长奖”,并逐步形成“市长奖”、“星级认定”等多层次激励体系;2005年起,逐步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入户奖励政策;2013年,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志愿者实名服务、保险全覆盖、服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2014年,率先探索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建、团建工作机制。

社区化服务是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基础。2013年,深圳市出台相关意见,明确将志愿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志愿服务U站。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社区U站143个,拥有1600多支社区志愿者队伍。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深圳市志愿者人员已遍布各行各业。胡铭是一名从事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自2001年成为志愿者以来,现已是深圳市罗湖区义工联直属五班班长、广东省五星级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谈到志愿服务,他感慨道,“来到深圳后,我深深地被深圳的包容精神所打动。所以,希望能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回馈给深圳。”目前,胡铭正在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空间展开志愿服务,帮助病患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等。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人员管理的日渐繁复,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矛盾加剧,迫切需要创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智慧型“志愿者之城”信息化体系的搭建,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深圳市目前已建成“一证”、“一库”、“多终端”的智慧型“志愿者之城”信息化体系。“一证”即电子志愿者证,集合了志愿服务、金融、保险、交通、医疗、旅游等9大功能于一体,持证的志愿者将免费获得实名制服装和10万元意外保险,真正做到“一卡在手,志愿服务无忧”;“一库”是指志愿服务数据库,对117万实名注册志愿者、9100多个组织、30000多个项目信息实行统一存储和管理;“多终端”则包括“志愿深圳”微信公众号、手机二维码、移动POS机等不同应用,市民只需用手机登录微信或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随时随地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在深圳,从交通枢纽到市政公园、从学校到博物馆、从各类活动现场到社区街道,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志愿者之城”已经成为深圳市一张闪亮的名片,“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已刻在每一个深圳人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