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城乡教育同优化
本报记者 郁进东

“你的家、我的家,都在东海边;甬江岸、月湖畔,都美丽非凡;马路宽、市场繁,灯火明亮,她的名字就叫宁波……”这是来宁波市鄞州区读书的重庆小孩唐坤林自创自编的歌曲。在鄞州区,有约6.5万名像唐坤林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阶段学校就读,其中85.8%的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和本地孩子享受同等的免费政策、升学政策和教育资源。

近年来,鄞州区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与财政保障体系,区里每年投入1600万元,通过新(扩)建校舍、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

加大就学保障力度

为了让公平教育惠及千家万户,鄞州区通过慈善募捐、结对帮助、营养餐补贴等办法扶持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去年,财政支出营养餐专项资金100万元,为每位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每年1500元的营养餐补助,同时区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工资和困难家庭子女就学补助。鄞州区为了让山区、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安心教学,每月可以多领取300元、500元、800元不等的津贴。

另外,鄞州区加大“三残”儿童的就学保障力度,配置义务阶段学校智障儿童支持性资源教室,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让“三残”儿童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不断优化城乡教育

目前,鄞州区学前教育3年入园率达9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99%,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3.5%,基础教育各项指标均居浙江省前列。

鄞州区的东部海边、西部山区还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中小学。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该区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突破口,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学校14所、投入资金10.8亿元,其中农村学校项目11个、计划投入资金7.3亿元。现在全区中小学省标准化学校达到79所,标准化率达87%;创建义务阶段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84所,占比93%。

除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学校外,鄞州区还实施了“以区为主、区镇共管”的管理体制,完善“均衡投入、适度倾斜”的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目标引领、考评结合”的工作评价制度。

教师是最大资源

教师资源是教育的最大资源。2007年,鄞州区启动强师工程,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执教能力。2013年,投入140万元启动优秀教师培养。该区还制定了《关于开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制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学校结对、教师交流、师徒帮扶的长效机制:在区级层面,城镇学校与农村山区学校结对,开展教育教学互动,分享教育、管理经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3年一轮换、1年一考评,每年用于交流考核先进教师的经费近100万元,考核达到优秀的教师给予1万元奖励,目前每期交流人数达400多名。

俞彩霞是宁波城区钟公庙小学语文教师,曾获“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宁波市教坛新秀”,志愿报名到较为偏远的章水镇中心小学担任为期1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她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章水中心小学的老师进行分享。

鄞州区坚持不懈抓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区普高、初中、小学划分为7个协作区,在区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许多边远农村学校与中心城区的优质名校绑定,共同协同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千家万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