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
政策打通“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乔金亮

提起“3655”工程,已退休的辽宁省水利厅干部王久林依然扼腕叹息。10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年投入巨资旨在发展500万亩节水喷灌农业的项目,如今只能在旧报纸上找到端倪。“3655”工程的折戟并不是个案。大量的农村水利工程建成以后,由于没有及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维修养护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这些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辽宁省水利厅农水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40%的大型灌区、50%至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损毁严重,效益衰减。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发展农业水利的短板。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水利建设投资将达到1111亿元,其中农村水利投资超过三分之一。在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不仅难以保证工程发挥效益,还可能重走建成一片、荒废一面的老路。基于此,辽宁决定加速解决全省农村水利管理薄弱的问题。

《辽宁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每年从水利非税收入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中提取不低于20%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的投入。由此,辽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长期运行有了资金保障。

辽宁省水利厅提出,宁肯少建一项工程,也要省出钱来,投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辽宁省、市两级财政对每个水利站一次性建设补助52.5万元,对购置仪器设备、车辆补助15万元,每年对经常性经费补助11万元,每年对每名村级水管员补助1万元。为此,省、市财政总计安排6.8亿元,用于全省水利站建设、技术服务设备购置等,每年安排2.2亿元,用于经常性补助资金。

如今,辽宁的市、县级水利机构日臻完善,全省888个乡镇水利服务站独立设站;全省9726名村级水管员和1162名库管员,忙碌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工程一线,农村水利工程实现了有人建、有人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