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废为宝的绿色守卫者
本报记者 佘惠敏
赵玉静在工作中。 (资料照片)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宝钢发展材料公司技术中心区域工程师赵玉静有一个梦想——“要让有限资源拥有无限再生的魔力,用我的双手为宝钢添上一抹‘新绿’。因为我是一名奋斗在‘绿色宝钢’第一线、致力于‘循环产业’的环保卫士。”

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年方不惑的赵玉静,2001年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进入宝钢工作以后,一直从事将各种矿渣资源变废为宝的科研工作。14年来先后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

“更美的环境需要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这就意味着要投入新的环保装置控制污染,而新的环保工艺往往又会产生新的固体废弃物。”但赵玉静坚信“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因此,每次面对新环保工艺带来的新型固废的挑战,她都精神抖擞地投入研究,一定要把它们变废为宝。

2007年,宝钢建成COREX新型节能环保炼铁工艺,这种新型的不需焦炭的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流程短、工序少、污染轻,在国内是首次尝试。可新工艺随之带来了新问题,每年产生的54万吨新型炉渣足可堆满6个足球场,不仅污染地下水,还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废渣造成的污染,保证周边居民健康,成了科研人员面临的新课题。家离宝钢厂区只有2公里的赵玉静主动请缨,成为COREX渣综合利用项目的负责人。

一开始,在调试过程中,由于炼铁工艺运行不稳定,废渣的成分波动非常大。顽固的废渣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跟她捉迷藏,成分难以捕捉。而成分的不稳定,造成了废渣颜色的变异。“它们就像一排排倒翻了的颜料桶,黑的、白的、灰的、红的……很快就堆积得像山一样高。”

赵玉静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带头加快工作节奏,废渣成分波动大,就加大取样频率,不断进行实验。经过为期两年多、多达几千次的试验研究和反复摸索,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地变废为宝,用废渣粉配制了高性能混凝土,废渣粉的掺量达到25%以上,不仅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而且无放射性隐患,为COREX渣的利用探索了一条出路,每年还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望着堆场上的废渣一天天减少,我如释重负。”赵玉静说。

拼搏,为了孩子们的健康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拖垮了赵玉静的身体。2012年和2013年,她两度由于大出血而生命垂危。可每次当她身体好转,重新踏上工作岗位,就像又穿上了“红舞鞋”,开始了新的忙碌。赵玉静坦然笑言:“活过来,就要给世界留下属于我的痕迹;拼过了,才会让自己觉得一生了无遗憾。”

2011年10月,赵玉静代表“COREX冶炼废渣粉混凝土掺和料”项目团队参加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这是该项目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她激动之余又有些忐忑不安:这次展会要求用德语对各项发明进行展示,而德语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语言。“尽管聘请了德语翻译,可他没有专业背景,万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创意怎么办?”怀着这样的疑虑,赵玉静在纽伦堡的宾馆几乎一夜未睡,反复练习用英语表达,作好德语翻译无法应对评委提问时的最后替补准备。

第二天,在项目接受专家评审的时候,德语翻译一开始顺利介绍了课题整体情况,可当评委抛出几个专业问题后,他就傻眼了,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按主办方规定,每个项目的陈述时间只有8分钟,而此刻8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怎么办?赵玉静鼓足勇气跨上一步试着问评委:“Can I explain my point in English(我能用英语解答吗)?”得到同意后,她自信地用英语将自己的创意娓娓道来。评委们频频点头,赵玉静夺得了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环保奖、华莎国际发明展金奖。

捧着金灿灿的奖杯,赵玉静百感交集: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身心的疲惫,连同对儿子的愧疚,一起涌上心头。

“家国之间,有时两难全。不能为家事耽误国事,因为国事就是千千万万个家事。我把这堆废渣处理好了,不也正是为了我的孩子,为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健康吗?”赵玉静欣慰地说。全国发明展金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色守卫者赵玉静的成果获得各方面认可。她正坚持“以废治污”的理念,探索用钢渣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科技创新的课题来自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攻克它们也许就靠困境中的那一刻坚持,成功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最后努力之中。所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要轻言放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