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有关读书的话题又热了起来。4月20日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比上年少0.21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18.76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54.87分钟。这组数字让人忧心,折射出国民阅读率偏低的尴尬现实。
上网时长3倍于纸质阅读,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业余时间也被分割得零零碎碎,人们以“没时间”、“工作忙”为借口,静下心来读书变成了“奢侈”的习惯;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乡村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压抑了人们的读书热情,尤其是在乡村地区,阅读资源极度匮乏,人们想看书却没有条件。
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正取代传统阅读,成为一种新趋势。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便捷的阅读体验,也让很多以前不读书的人开始阅读。尽管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窗口,但较之传统阅读方式,网络阅读大多是“浅阅读”,这种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造成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它终究替代不了纸质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时道出了阅读的真谛。越是新媒体大发展的时代,越需要保持阅读的定力,倡导完整阅读、深度阅读。比如,可以在数字化阅读领域大力推广经典阅读、现实题材阅读,对那些承载历史记忆、富于思想力量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引导更多年轻人告别碎片化、浅层次阅读。唯有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全民阅读才能真正借此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