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住碧海金滩
——山东省日照市打造原生态海洋城市
本报记者 沈 慧
山东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附近海鸥展翅飞翔。
山东日照市万宝水产集团修建的人工鱼礁。本报记者 沈 慧摄

2015年,国家海洋局以“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海洋”为主题,赴浙江洞头、福建东山等7个站点进行实地调研,记者跟随“海疆万里行”采访团走进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探究竟——

自然岸线保有率逾60%,在山东省首批实现重点断面水质全部达到鱼类稳定生存要求,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海域清洁面积5440平方公里……

“联合国人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城市”、“中国最美十大海滨城市”。是什么让这座立市不足30年的滨海小城声名鹊起?

从山顶到海洋:统筹治理污染

近年来,日照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总投资额100亿元,修复海岸线30多公里

3月底的日照,仍然春寒料峭。但这“倒春寒”并未放慢人们亲近大海的脚步。万平口泻湖风景区,游人们尽情地享受大海的馈赠,拍婚纱照、捡贝壳、追逐嬉戏。“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说是国外也会有人相信吧。”同行的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斌忍不住调侃。

的确,这里的海景独具魅力——168.5公里的海岸线,64公里的金沙滩,海沙颜色金黄、沙质细软,无砾石、无淤泥。“根据全国沿海海岸线调查情况,日照的金沙滩应该是全国大陆沿海一线最长最好的沙滩。”日照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崔久成话语中满是自豪。

骄傲背后是日照对原生态海洋城市的孜孜以求。

泻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日照黄金海岸的万平口泻湖,是亚洲最大的泻湖之一。这里曾经是上万艘从江南运送大米到北方船只的停泊、中转地,后被附近渔民填湖造地,开辟为养殖池。1992年,日照就提出恢复泻湖水体的构想。2003年,经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充分论证,9.2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项目终于落地。

这仅是日照对“绿色”穷追不舍的一个缩影。海岸线500米以内让位于生态、旅游、服务,把海岸线让给公共空间;对海域使用实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批制度,不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使用海域……

“我们对全市海岸线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不准触碰此‘高压线’。”任家台礁石公园边上,迎着翻滚的海浪,日照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景友对记者说,“有企业开出每亩1000万元的高价,想在海边搞房地产,我们拒绝了。”

前些年,眼看着一个个沿海城市向海岸线“挺进”,不眼馋?崔久成说,“建设用地确实紧张,但海岸线不可再生,如果稍微松松口子,那么今天日照的黄金海岸可能就是别墅林立。”

拒之门外的项目到底有多少,崔久成没有统计过,但有两个数字他记得很清楚——100亿元,这是近年来日照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的总投资额;30多公里,这是日照通过搬迁沿海企业、养殖设施等修复的海岸线总长度。

留住更多蓝天、碧海、金沙滩,严守海洋生态红线仅是一方面。“海洋污染是陆地污染的延伸,海洋环境质量是大陆生态环境状况的反映,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关键是坚持海陆统筹治污。”朱景友说。

于是,从山顶到河流,再到海洋,一整套生态治理逐渐铺展开来。2011年起累计投入3.2亿元治理11条119公里河道,每年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2013年起,投资37.9亿元,实施以治理企业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为主的10项环保重点治理工程;连续8年实施防护林工程,新造防护林31.67万亩;加强对陆源入海排污口、海水养殖区等海域的重点监测……

如今的日照对于海洋生态建设又有了新规划。“下一步,拟将全部行政区划整体申报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同时以日照港为核心,规划海岸、近海、远海3条开发保护带。”崔久成说。

从“牧场”到“放流”:合理利用海洋

通过打造人工鱼礁,辽阔的海洋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牧场”,互利共赢的局面由此打开

找回“海的味道”,仅仅留住碧海、金沙滩还不够,海洋资源多样性保护亦是绕不开的话题。

“前几年,渔民出海很少能打捞到对虾,捕捞到的鲅鱼、刀鱼等经济鱼类同样大幅减少。”日照市万宝水产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张军华回忆说。由于过度捕捞,一些沿海城市海洋物种多样性岌岌可危,而这亦是日照的“苦恼”之一。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系海洋生态平衡?2009年起,日照着手在太公岛等海域人工投放鱼礁。“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不仅仅是石头,水泥构件、破旧船只等都可以用作人工鱼礁。”朱景友告诉记者,这些人工鱼礁沉入海底一段时间后,周围便长满了海藻,可作为鱼类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最佳场所,“既可增强鱼类的繁衍能力,又可阻止违规的底拖网作业,同时也为发展休闲渔业和生态渔业创造了优良的作业场所。”

辽阔的海洋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牧场”,互利共赢的局面由此打开。最先感受到这种互惠的,是从中受益的渔民们。今年50多岁的孙先利是日照兴渔渔业公司的总经理,前些年依靠出海打鱼积累的资金搞起了浅海养殖,但因为养殖密度的增加及临近地市港口施工悬浮泥沙的影响,2011年他养殖的贻贝几乎绝收。

眼看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孙先利寝食难安。2012年,在政府引导下孙先利投资1550多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450多万,建设了1000多亩人工鱼礁。这么大的投资,不怕打水漂?孙先利心里有本账:“2008年,村里一个渔民出海碰到了一条沉船,你猜那附近打捞的鱼卖了多少钱,30多万!”

目前虽然人工鱼礁的投入尚未回本,孙先利并不担心,“人工鱼礁投放下去,养殖的鱼虾蟹渐渐多了起来,鲍鱼、海参也茁壮成长,再过两三年陆续上市,一年收入2000多万不是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同孙先利一样,将发展的目标转向人工鱼礁。目前,日照已建成人工鱼礁6处,仅太公岛人工鱼礁项目,便达到海区使用面积98公顷,投放构建礁体10万立方米。

如果说人工鱼礁投放是为海洋资源恢复打强心剂,那么“放流”则是输血。近年来,日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在近海增殖放流苗种17.85亿元,对梭子蟹、金乌贼、西施舌等珍贵品种更是铆足了劲儿加大保护力度。2014年,完成3.5571亿苗种单位。

“海洋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合理利用的原则,我们要懂得如何利用海洋,更要懂得如何保护海洋。”朱景友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