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宁留肖坡壮族新村:
壮锦织就绿色产业
本报记者 童 政 通讯员 胡九湘

在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路东村,有个美丽的生态村屯——留肖坡壮族新村。走进村里,记者发现这里道路干净整洁,村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几个钢化垃圾箱和一台流动的垃圾车特别引人注意。村民们说,虽然只是多了几个垃圾箱,但它们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新变化。

过去的留肖坡,青壮年大都进城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垃圾清运、乡村保洁怎么办?在兴宁区统战局、民族局的引导下,留肖坡参照城市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88户居民每户每月缴纳8元垃圾处理费,委托镇环卫部门入村清运,由村集体出资聘请两名保洁员全天候保洁。为了发动群众,有关部门坚持把引导群众参与作为突破口。通过思想工作,村民自觉参与示范点建设,自觉清理屋前屋后的垃圾,自觉清除村屯周边的杂草,自觉无偿让出土地修建道路和公共设施。

现在的留肖坡壮族新村,每户门前有一个垃圾桶,聘请专职卫生保洁员,每天有专门的环卫工上门清扫公共庭院。村民随地丢垃圾的陋习逐渐被摒弃了,他们每天早上都把垃圾送到门口的垃圾箱。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环境好了,日子才会越过越舒服。”

为了建设有特色、有风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肖坡群众编制了新村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村集体综合楼、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文化戏台、篮球场等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既彰显壮族特色又体现现代气息。

环境改善了,留肖坡壮族新村的村民们搞起了特色产业。除了传统的山地养鸡、鱼塘养殖、花卉苗木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村民们还尝试绿色产业——壮锦制作,努力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发展道路。

用竹笼机制作壮锦,穿针引线做绣球,这样的传统手艺在一些壮族乡村正渐渐失传。珍贵的民族手工艺和纺织设备在民间越来越少,除了个别古稀老人,新村居民大多已无法熟练制作壮锦和绣球。

为留住传统技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今年区民族局在留肖坡壮族新村开设为期半年的织锦、绣球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未来这里将成为兴宁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展示基地。

“通过开办培训班,引进壮锦产业,不仅能丰富南宁壮族村寨的内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工艺、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一门特色工艺技能,促进增收,走出一条特色产业道路。”兴宁区民族局局长马建忠说。

“兴宁区十里花卉长廊休闲生态旅游项目在我们家门口落地生根。学习传统手工艺,既能传承老祖宗的文化,也增加了技能,学成后可以把自己手工制作的产品卖给游客,增加家庭收入。”村民方礼红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