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农历腊月廿三,马麦志许下的几个愿望,今年陆陆续续都实现了。
“水引来了,路硬化了,房子也盖好了。”在村里的养殖暖棚,马麦志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羊舍,一只小羊羔像宠物一样在他左右蹦蹦跳跳,满脸笑容的马麦志一边往槽里添草料,一边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前年我只有3只羊,当时想要是能养到10只就好了。现在不算刚出栏的几只,大大小小刚好10只。”
马麦志的家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这里是全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冬天站在山梁上的公路边往下望去,对面没有名字的大山一片枯黄,当地人说“白寡寡的啥也没有”。布楞沟村的68户人就散居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沟沟洼洼里。穷、旱、偏、缺水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布楞沟的直接印象。
2月11日,农历小年,《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布楞沟,探访这个两年来发生了巨变的贫困村。
以前的布楞沟有多穷?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其中,低保、种粮直补等国家惠农资金就占到了128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1%。
布楞沟有多旱?年均降水量290毫米、蒸发量1490毫米。用村民马如彪的话说,“我们这里是个‘热地方’,十年九旱,再加上以前都是坡地,如果不下雨,一点点庄稼都成不了。”
布楞沟有多偏?站在山梁上看布楞沟村并不远,但是要下到村里却并不容易。“以前这路上都是二三十厘米厚的白土,骑摩托车感觉像是在土里游着走一样。”在布楞沟村村支书马占海的记忆里,行路难曾是布楞沟人最难肠的事,“一次,村里有人盖房子摔伤了,碰巧天下着毛毛雨,路上泥太厚,车没法走,我们6个人轮流背着伤员,花了2个多小时才背到公路边。”
布楞沟有多缺水?“一盆水,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窖水吃完了,就去镇上拉水,一方水拉到家里得120元。”马麦志说,“不够吃,还得赶着毛驴去沟里驮水。水又不好,把人牙都吃坏了。后来有人研究,说沟里的水含氟量大。”
氟斑牙是严重缺水的自然环境留给布楞沟每个成年人的印记。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这是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布楞沟后的嘱咐,更是布楞沟群众的心愿,也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2013年2月,东乡县整体推进布楞沟流域连片扶贫开发。
拔除布楞沟的“穷根”,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为此,东乡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狠抓道路、人饮、梯田、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298万元硬化了布楞沟流域6条乡村道路,其中硬化布楞沟村村道20公里,解决了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出不去”的行路难问题。
在布楞沟村山外的村口,一块石碑上写着“惠民路”3个大字。沿着新修好的水泥路蜿蜒下山,山沟里的一块平地上,几排整齐的农家院落和修缮一新的村委会、村小学,为冬日里色调单一的大山平添几分生机。
“以前,外面的人来到村里,路上土太厚,都是踮着脚尖走,走几步发现不管用,就蹚着土走了。”走在村里干净的水泥路上,马占海乐呵呵地对记者开玩笑说,“如果你们以前开着车来,人到村里了,半山腰路上的土还没落下去哩!”
针对群众居住条件差的现状,东乡县在布楞沟村建成56户新农村住宅,使该村在流域内率先实现住无危房。记者在布楞沟村委会看到,这里还配套建设了卫生室、文化室、计生服务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
走进村里的新农村住宅区,热情的马一勒西老汉把记者让进家里,不等记者开口,就高兴地说起村里的变化。“我活了60岁,这两年的变化比前50多年都大。”刚搬进新家没几天的马一勒西老人兴奋地说,“以前山坡地靠天吃饭,现在给我们推成了水平梯田,种上全膜玉米,旱涝保收。”
记者了解到,在连片扶贫开发中,布楞沟流域建成了高标准梯田3万多亩,其中布楞沟村就达3600亩。同时,还完成了布楞沟村人饮入户工程,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群众靠车拉、靠驴驮、靠人背吃水的历史。
打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村民马进才满心欢喜,“有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以后娃娃们就不会再长氟斑牙了。”走访群众,记者了解到,布楞沟村村民有养牛羊的传统,但以前受制于人畜饮水困难,养殖规模不大。“在这深山大沟里,要挣钱还得养牛羊。”马进才告诉记者,“现在有了梯田种玉米当饲料,吃水也不愁了,我想再多贷些政府的贴息款,扩大养殖规模。”
通路、通水、住新房、种梯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让布楞沟村的贫困户们树立起致富的信心,连外出打工多年的小伙子马达吾得也回到了家乡,准备干点事情。“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我想办个养羊场,初步规模在500到1000只。”在马达吾得家门口,停着一辆装载机,小伙子告诉记者,养羊场地方已经选好,过几天就开始动工。“我17岁就到外面打工,从来没想到我们这个小山村有一天能变成今天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