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农博会十年——
产销对接成就大市场
本报记者 郑明桥

第11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日前在武汉举行。开展3天,农博会现场销售额4.46亿元。在同期举行的农超对接暨投融资洽谈会上,有32个农业项目找到了合作伙伴,协议销售额28亿元。

10年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的情况是:有什么,商家不知道;卖什么,农民不知道。信息不对称、买卖脱节是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的根本原因。

2004年,武汉举办首届农博会,在我国中部地区首次为农业企业搭起产销平台。到去年,农博会在武汉中百连锁超市、家乐福等大卖场开辟选购专区,助推农产品销售和农业项目投资。

10年间,武汉农博会成为农民与市场、龙头加工企业与商业销售巨头“无缝对接”的平台。展会组织的“农超对接”直通车,将产销紧密联系到一起,解决了“货往哪里销,钱从哪里来”的关键问题。农产品借助合作社、专业公司等与加工企业对接或进超市销售,既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又能提高产品收益。武汉特色农产品由此进入大流通市场。

武汉农博会对农业项目的“培训、孵化”功能也在增强。如今俏销武汉的无籽小西瓜,几年前却是默默无闻。虽然市场售价比传统大西瓜高出几倍,可是推广几年,种的农户还是不多。

2004年开始,农博会向省内外5000多名专业大户发出参会邀请函。农博会组织与会农民“一听三看”:请农民进城,听农民论坛、看会展现场、看大型超市、看企业基地。湖北嘉鱼县潘湾镇种植大户殷希山,被村民称为“会展农民”。从第3届农博会起,他每年都不错过逛会。他看到蔡甸小西瓜卖到每斤3元多,第二年就去蔡甸拜师学艺。如今他的新品种小西瓜也卖出了好价钱,还带活了附近好几个村。农民开了眼界,变了观念,从以前科技人员上门动员被动调整,到现在自己找新品种主动调整。10年间,武汉种植业、养殖业良种平均覆盖率由21%提高到9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