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相邻村镇结成连片开发区域
重庆:小片区开发攻坚贫困“死角”
本报记者 吴陆牧 冉瑞成
在重庆黔江区金溪镇望岭村桂花园安置点,12户深度贫困户搬进了新家。 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没想到自己能搬到山下,更没想到没花1分钱就住上新房子了。”10月13日上午,在重庆黔江区金溪镇望岭村桂花园安置点,40岁的村民陈清华开心地说。当天,包括陈清华一家在内的12户深度贫困户集中住进了桂花园,他们此前都居住于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峡谷地带。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重庆扶贫对象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黔江区扶贫办主任李勇说,该区通过以村(居)为单位自下而上地推荐评选和逐户调查甄别,已确定490户深度贫困户,目前正在逐步实施“兜底”式精准扶贫搬迁。记者看到,安置点内每一户深度贫困户的新居都统一添置了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周边不仅有幼儿园、超市等公共设施,还建设了一个500亩的高山生态效益农业园,可帮助搬迁村民实现就地务工。

“深度贫困户是搬迁需求最紧迫却又无搬迁能力的群体,阻碍他们走出大山的最大障碍就是资金。”李勇介绍说,为破解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搬富不搬穷”的难题,该区建立了区领导和区级部门“一对一”帮扶深度贫困户的机制,并实行差异化的建房补助标准。兜底户在享受3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由帮扶部门按5万元每户的标准再予以补助。黔江区去年已完成149户深度贫困户搬迁,今年还将完成152户。

黔江区的“兜底”扶贫仅仅是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分别地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是国家规划实施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近两年,重庆以精准扶贫为导向,一方面整合政策和资金,制定差异化补助政策,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另一方面,配套跟进乡村扶贫、扶贫产业、雨露培训、小额到户贷款等政策措施,努力为贫困户培育稳定增收产业。

为破解区域性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难题,重庆在国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连续5年在全市18个扶贫重点区县实施了32个小片区开发。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介绍说,小片区开发就是通过将相邻的几个村或乡镇结成连片开发区域,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让区域内非贫困村带动贫困村,增强发展整体动力,同时让未被纳入扶贫开发规划的村社获得扶贫政策、资金扶持,填补扶贫的“空白”。

记者在重庆一些贫困区县采访发现,小片区扶贫扩展了扶贫覆盖面,一定程度上起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推动区域发展”的目的。以地处渝东北的云阳县为例,该县于2012年将清水、蔈草、凤鸣、宝坪4个乡镇设立为江南乡村旅游片区,进行连片开发。截至目前,该片区共完成开发项目154个,片区内16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目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00人,减贫率达41.4%,已有14万农民受益。

重庆市建立了精准扶贫机制,成立驻村工作队组,选派近2万名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规划制定、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工作,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不脱钩。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重庆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大幅减少。重庆市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重庆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直辖之初的366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20万人,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执行新的扶贫标准后,2013年全市农村扶贫对象减少至165.3万人,较2011年减少18.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