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30日,贵州六盘水市仡佬族男孩张桂森被推进了武警总医院心外科的手术室,他的生命之灯在这里被重新点燃。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张桂森,因为家庭贫困一直没有得到治疗,武警总医院原心外科主任王奇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为他实施这台手术。
然而,王奇并没有等到这台手术。2013年11月17日,连续5天实施手术抢救患者的王奇晕倒在家门口。12月1日清晨,他因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医学事业,年仅49岁。
生命之托岂能懈怠
王奇的同事高建华说,王奇的离去让人心痛、让人惋惜。
心血管外科手术是所有学科中要求最高,强调巧、稳、准、轻、快。它需要将心脏通过体循环技术停跳,停跳时间内必须完成修补、搭桥、换膜等工作,时间越短越利于术后恢复。
“生命之托,岂能懈怠!”为了娴熟运用持针器夹住肉眼都看不清楚的小针,王奇的办公室抽屉里,一直备有一个火柴盒,一只持针器,一个握力器,他没事儿就把手伸进抽屉做“针线活”,每天手术前都要练上半个小时。他常说,“医生一把刀,病人一条命,手术室里只有直播,没有彩排!”
“他是最为病人着想的医生。”记者采访到的每一位患者都这么说。“没事,你来吧!”,这是王奇对慕名给他打电话的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周一到周五,王奇每天都有2至3台手术,常常在手术室从早忙到晚。长期站立超负荷工作,使他膝盖严重积水,做手术时常常疼痛难忍;他患有高血压,经常头痛,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让护士揪揪头发接着做。
王奇生命中留给同事的最后一句话是,“明天把我的手术停了吧!”
做强科室打响品牌
2004年10月,武警部队心脏病研究所在武警总医院成立。王奇被武警总医院引进担任心血管外科主任。刚成立的心外科,除了王奇,只有一名医生、一名技师、一台用了15年的体外循环机,没有监护室,一年只能做13台手术,多数还需外请专家。
科室筹建初期,从监护室的布局、仪器购置,到人员培训、充实力量,王奇亲力亲为。王奇深知,要做大做强一个科室,必须带强队伍、倾心服务。他带队四下山西、七上内蒙古、三赴沂蒙,走村串户为贫困老百姓义诊,筛查先心病,精心做好每台手术,打响团队品牌。
在心脏外科领域,能够代表学术水平的不是人们熟知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而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每次遇到从外地转过来或是北京其他医院不接收的患者,王奇从不会因风险太大而将患者推出医院。他说,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无形的战斗,我们必须勇敢地和患者站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
经过9年的苦心经营,王奇和他的团队从零起步一路走来,形成了业务特色和品牌优势。他们不仅可以完成复杂先心病、瓣膜置换、心脏搭桥等手术,还在多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整体实力跻身北京综合医院前列,年手术量居北京地区综合医院之首。
生命融入爱的事业
统计显示,我国先心病患儿每年约新增15万人,其中,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的儿童先心病发病率高出低海拔地区2至3倍。由于治疗复杂、费用高昂,三分之一的患儿得不到有效救治,有的不到20岁就失去了生命。
这一现状触痛了王奇。他决心改变这一切。经多方努力,2005年7月,武警总医院与中国红十字总会联合启动“扶贫救心”活动;2006年,又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展开合作;2011年4月,医院再次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为了我们的孩子——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救助行动”。
“扶贫救心”活动开展8年来,王奇率医疗队赴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山西、河北部分贫困地区,开展先心病筛查、义诊,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筛查先心病患者8万余例;对于确诊患者,则通过当地红会做好登记,带回北京手术治疗。
作为“扶贫救心”事业的推动者,8年来,王奇为2026名贫困先心病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抢救危重病人300余例,没有一例医疗事故和差错。红基会秘书长助理雷淑敏说,“王奇眼中只有患者,只在乎一生中能做多少台手术,合作从没有附加条件。对于‘扶贫救心’活动来说,他就是最亮丽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