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咱们工人有力量
——记武钢工人发明家刘幼生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叶少雄
图为刘幼生在车间检查设备。 叶少雄摄

开栏的话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开展“俭以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俭以养德·我为单位省大钱”专栏,集中展示百姓身边的节俭模范,以及他们的节俭故事、节俭窍门,敬请关注。

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工人科技园,已经退休的武钢技能大师刘幼生仍然整天耗在工作室里琢磨新点子。这位个头不高的电工,是赫赫有名的工人发明家。迄今为止,他已完成106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获得38项国家专利,为企业降本增效8000多万元。

1971年,19岁的刘幼生成为武钢焦化厂的一名电工。刚进厂时,由于业务不熟,老师傅们没少数落他,这让好强的他心里憋了一股劲儿,立志重新拿起书本,自学成才。

三角函数不懂,开方也看不明白,这些困难没让刘幼生打退堂鼓。日复一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硬是自学完了初中、高中、大专,以及电工高级培训教材,并掌握了《晶体管电路》、《自动控制》等10多门课程的知识。

1978年,厂里有几台大型空气压缩机的轴瓦因水管堵塞,频繁被烧坏。每烧坏一次就得抢修两三天、更换昂贵的进口轴瓦,还要耽误生产时间。当时正在自学电路设计的刘幼生就琢磨着,能不能在电路上安个报警器,一旦出现缺水情况就提前报警并切断电源呢?

看书,订方案,请工程师审定,画电路图,制印刷线路板,焊接元器件……几天后,实验成功了。也正是这次成功,让他走上了技术革新之路,更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创新不只是科学家的事儿,一线工人也得发挥自己的能量。

解决亚洲最大焦炉——7.63米焦炉放散点火这一行业难题,是刘幼生攻克的又一个难关。“如果7.63米焦炉放散点火不成功,排放的有害烟气一小时内就会形成半径为10公里的污染区,企业将付出巨大的治污成本。”经过反复攻关,“电热式焦炉放散自动点火装置”应运而生,该装置可在焦炉放散时快捷安全地点火,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不久,刘幼生又将目光聚焦到公司主要生产设备——皮带运输机上。经过不断调试,刘幼生成功研制出“皮带漏斗堵塞传感器”,这一看似简单的装备,能够在两秒钟内判断皮带机漏斗是否堵塞并发出故障信号,从而防止物料外溢,避免事故发生。刘幼生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这个传感器成本只有1000多元,实际效果远远好于进口的价值七八万元的监测设备。”粗略计算,该设备一年可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2005年,“皮带漏斗堵塞传感器”摘取了全国第十五届发明展览会金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消火车身关门信号装置”、“拦焦车与推焦车信号连锁”等一项项发明成果从他手中诞生,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利器。

独木不成林,刘幼生深知这一道理。如今,他带出的徒弟已经成长为公司的创新骨干。他还成立了双休日发明学校,每年为厂里培训五六百名技师、工人。学校内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提出500多项改进技术和节能降耗“金点子”,小到一块钢板的切割角度,大到完成锅炉炉膛负压测量系统的改造……,处处为企业节能挖潜。这些小贡献、小改革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每年可为武钢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