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合一 百年树人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早晨8点刚过,已有不少同学前来上自习。在楼北侧,枝繁叶茂的百年国槐荫蔽下,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知行”二字。

从北京交通大学东门进入,一条通往校园深处的“知行大道”便映入眼帘。作为北交大的校训,“知行”大概是全国高校中最简洁的一则。短短两字,一目了然,意味深长。每天,无数北交大师生经过“知行”碑,在这里留下足迹。

据资料记载,“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对于其由来始末,则有“叶恭绰办学理念说”,“孙中山知行观说”等等。

有学者研究认为,北交大“知行”校训的产生,与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行观有着密切联系。孙中山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担任交通部总长并身为交通大学校长的叶恭绰。叶恭绰认为,“方今科学昌明,无处不有学问,小如砌墙运铁,大如行车造路,莫不含有至理,蓄有精义”,他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这番讲话,即是对北交大“知行”校训要义的解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北交大校园里的一面文化墙上,一段出自《礼记·中庸》第十九章的箴言,用为学的递进阶段,道出了“知行”校训的文化释义。

在一次毕业致辞当中,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曾以“知行致远伴君行”作为演讲主题,解读校训“知行”,号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各种复杂局面,不断学习、努力奋进;不失激情、乐观向上、脚踏实地。要时刻提醒自己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大学校训有着稳定性、长期性、继承性的特征,它体现了大学的理念内涵、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在大学这片继承、传播和创新文化的土壤中,校训已植根于此,并与大学自身紧紧联系在一起。”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福廷表示。

高福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与大学校训的建设内涵和传播途径紧密结合。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土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在学生心中,成为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