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城市也需要新市民
若 瑜

推进城镇化,农民该去哪些城镇?是离村子几里路远的小县城,还是千里之外的大城市?长期以来,相关政策都力图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让他们在家门口的小城大镇实现身份的转变,并解决工作、生活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但实践起来则不然,农民往往抵不住大城市的诱惑,再难也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湖南汝城县曾做过一个调查,截至2010年3月底,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87173人,其中县外转移71972人,占全县农村转移总人数的82.6%。转移的劳动力中,80%以上去了广东、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从全国来看,目前也有60%以上的农民工被地级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吸纳。可以说,每个中国农民都有一个城市梦。对他们而言,城镇化的落脚点在大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城市。

大中城市面对城镇化这一课题时的心态更为矛盾。一方面,囿于有限的医疗、教育、土地资源,人口调控、产业升级已成为大城市迫切想要解决的新问题。谁走谁留?大城市选择留下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北京不仅将钢铁产业迁出,还将服装批发等行业转移到了临近的河北;上海对自己的定位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全是“高大上”的产业;武汉也选择光电子、汽车、医药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大都市的城门正在渐渐合拢,只为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留了一条门缝。

然而,大城市却又离不开中低端劳动力。那些一个月拿着3000元、5000元工资的蓝领工人,他们不是大城市渴望吸引的“金凤凰”,却是城市经济的中坚力量之一,在一条条企业的生产线上,为城市GDP增添着耀眼的数字。再想想小区的保安大哥、餐馆的服务小妹、马路上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大城市里的人恐怕很难惬意潇洒地过日子。

更为重要的是,新市民不仅是城市运转的齿轮,还可能是城市创新的“鲶鱼”。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农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孔雀男”、“孔雀女”进入城市。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其中第一批次录取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以当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85万名计算,仅2012年就有约404万农村子弟进入高校,其中313万人还进入了一本院校。

这些农村子弟高校毕业后,没房子没基础,但是有学历有能力,要在城市闯下一片天地,必须靠自己。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与汗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城市的活力与创造力。来自湖南邵阳农村的陈红球,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创办了平板电脑生产公司,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来自山东临沂农村的王新福,毕业后创办了网页制作公司,能提供同行业中少有的每周7天12小时在线服务,还开发了企业互联网应用项目整合设计服务,现在公司客户已近3000家。他们的努力,不仅为自己在城市挣得了一席之地,也让所在的城市奔跑在产业的前沿。

城市是否需要这样的新市民,答案是肯定的。农民想去大城市,城市离不开新市民,这是现实。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为有能力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通过实行医保、社保异地迁移,引导他们合理流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