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以“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员服务发展”为主题的2014中国航海日论坛7月11日在山东日照举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在论坛上指出,“中国是航运大国、海员大国、造船大国、渔业大国,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任重而道远。”
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为振兴我国远洋运输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极具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1877年首次提出亚欧大陆“丝绸之路”概念之后,1903年法国学者沙畹提出“丝绸之路”有陆海两道,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著述“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性考察活动,使“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也得到了广泛传播。我国古代商队,正是沿着相关路线,开拓远洋航路,传播中华文明。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重振海上丝绸之路极具现实意义。我国拥有7300多个岛屿,18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公里岛屿岸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外贸进出口货物近90%,95%的进口原油和99%的进口铁矿石由海运完成,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超10年位居世界第一,造船三大指标多年位居世界榜首,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连通多个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东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对此,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宝晨认为,“中国倡导与相关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志着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
张宝晨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有其重点战略走向,一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度尼西亚抵达南太平洋;三是远期还可考虑北冰洋等方向,“从布局上看,中东和南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会区域。放眼海上丝绸之路区域,这是充满活力、快速发展的地区,也是多样性突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地区”。张宝晨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此消彼长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加主动自觉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通过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抓住文化、资本、技术、资源等核心要素,形成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所所长张威则表示,2013年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不含中国)人口约26亿,GDP总值达到7.4万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7938亿美元,占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9.2%。比起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更丰富的内容。
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作用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何建设的具体问题上,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要解决相关国家港口的互联互通,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提高港口和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物流集散功能,为推动各方经贸合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张威说。
张宝晨则认为,在交通运输领域,需要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相关各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口、重点港口布局达成共识,并落实于本国港口规划中,共同推进码头、航道、集疏运道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为战略支点将各国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带串起来;二是加快构建国际物流体系,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口、重要港口为节点,强化港口物流地位和作用,按照沿路各国资源、产业、消费等的分布,建设、完善国际物流网络,加快培育供应链龙头企业和区域性国际性物流企业,构建开放融合、完整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三是进一步加强沿路各国多边和双边磋商,推动简化通关手续,加快“单一窗口”建设,提供海运货物通关便利;四是加快完善运输安全保障机制,建议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与合作协调中心,统筹协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航行安全、海上搜救打捞和船舶污染防治,统筹安排沿路各国海事技术交流、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清洁船舶研发等重大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