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提升青年人就业能力。在实践中,探索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之路,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把创业当做“另一种就业方式”。对于我国实际而言,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不仅可以转变青年人的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而且能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好创业教育这篇文章,可谓正当其时。
在实践中,普通高等学校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而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是目前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问题。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融合多层面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实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就需要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引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有将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好人文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融合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将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建立良好的创业师资队伍,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创业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之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能够在实践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必然要求。一方面,可聘请校内具有创业经历或者在企业兼职过的教师;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和行业领袖,作为创业导师,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课堂上来,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校内教师可通过进企业顶岗兼职,让其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培育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校外创业导师则可根据整体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要求,通过组织学习,提高其课堂教授的效果,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校内理论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的结合,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丰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三是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创业教育的课程是跨学科的课程,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是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层次性递进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在实践中,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设置模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创业要求,适时调整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思维培养的课程。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为一体,实则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根据内在的逻辑性,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并不矛盾,相互补充,而且相互不可取代。
四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师生之间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后,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教师则以指导为主。传统的考核机制以知识点试卷的形式考核,而创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要求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开创意识、创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提高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考核。创业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多样性,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设计的形式、调研的形式来考核;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项目的孵化等方式来考核。总之,创业课程的考核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机制,应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