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的合肥钢铁厂旧址。下午的阳光从高大厂房根根粗壮的钢梁间投下,专用的铁轨向远处延伸,红砖的职工楼仍然矗立,昔日的辉煌隐约可见。被合肥人亲切称为“老合钢”的合肥钢铁厂,是1958年建成投产的安徽省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和国家冶金工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开发的高精度冷拔管属国内首创。可是,2011年11月25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老合钢破产。
瑶海区委书记汪德满告诉记者,占地64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瑶海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区。日前确立的瑶海城区老工业区试点建设范围,东到该区的郎溪路、广德路、钢红路,西到当涂路,南到南淝河,北到凤阳路,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老合钢处于这一区域的核心地带。
“瑶海的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我们一直是‘进行时’,取得的初步成效和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得到了国家和省两级发展改革委的肯定。”汪德满说,瑶海对区内老工业企业专项调查摸底,将工业企业分为搬迁、淘汰、升级改造3类搬迁改造,逐年消化。截至2012年底,区内有工业企业53家需搬迁、淘汰或改造,目前已搬迁规上工业企业7家。现存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盐安徽红四方和马钢(合肥)公司规模大、能耗高,污染重,一度曾是瑶海区列入国家城区老工业区评估的最大障碍。如今,两个最大“拦路虎”的去向已明——前者停产转出,后者正逐步关停转移,为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成功申报全国试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工企关停并转的同时,老工业厂房旧址上日益繁荣的是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历史厚重的老合肥钢铁厂旧址向南不足3公里,占地558亩的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启动区正在建设,致力于智能卡研发的安徽新开普在这里投资7.8亿元,项目5年内年产值即可达5亿元。另外,农业物联网产业基地、北斗导航安徽应用服务中心、中网科技云计算服务中心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均已签约。在老合钢北面,是新辟不久但已车水马龙的长江东大街,“这是瑶海着力打造的总部经济走廊。目前,京福安徽公司、中建七局二公司、东莞银行区域总部、闽商控股、中盐红四方、中建华东总部均已入驻,其中建筑业年总产值已达700多亿元。”瑶海区副区长刘平芬表示,低污染、低能耗、集约化、高科技成为瑶海新兴工业产业培育的标准,也是瑶海企业的准入标准。
对这场“涅槃重生”,韦泓却有另一番感受。他从小在瑶海的工厂生活区长大,现在是一名教师。他告诉记者,“和小时候相比,楼高了,路宽了,环境也好了,学校的设施以前的没法比,城市面貌变化太大了!”他现在的上班路线,开车走裕溪路高架直达学校,“几分钟就到了。”
记者了解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旧城改造、社会事业发展成为瑶海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4大民生着力点。路网方面,在划定的133平方公里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范围内,已建成裕溪路高架、长江东大街、新安江路、滨河大道等20多条主次干道,轨道交通也正在推进。旧城改造方面,占全市旧改任务60%的瑶海已完成292万平方米的任务,2013年、2014年的29个旧改项目正在进行。生态环境方面,高污染企业不断淘汰出局,新增绿化面积107万平方米。4月份,占地190亩的二十埠河生态湿地公园开建,更大的规划——占地8.6平方公里“瑶海湾”生态文明城区也已进入设计阶段。
瑶海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局长孔德春表示,3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瑶海区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之一。瑶海纳入试点后,将在投资、财税、融资、土地等方面专享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发改委还在中央预算内资金中设立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投资专项,专门支持试点工作,并将利用掌握的其他相关专项资金,积极支持试点实施方案内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他告诉记者,该区编报的把老厂房、老厂区、老设施改造为文化创意设计示范基地项目——合肥东城创意设计基地,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4年度全国10个搬迁改造试点项目之一。
“用10年时间,做好7件事:企业搬迁改造、新产业培育、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棚户区改造、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汪德满告诉记者,“我们要把瑶海打造成集都市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低碳旅游业于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转型发展典范区,争取成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