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9日讯 记者陈郁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加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恶意获取、非法倒卖、失职外泄个人信息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社交软件、搜索引擎、恶意浏览器插件、输入法软件、网络购物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在提供给用户使用过程中,大量扫描、收集个人信息,这类信息如被不当使用或非法利用,将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
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新《消法》的实施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除了运用法律自觉维护个人权益之外,平时在上网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不要浏览不正规网站,适时更新防病毒软件。
尽量为上网设备加装防病毒软件,并做到适时更新、定期扫描,及时修复系统漏洞。为避免上网时被跟踪,宜定期清理电脑中的Cookie。同时尽量不要浏览不正规的网站、论坛,这类网站、论坛防护能力相对不足,更容易让网络黑客入侵到上网设备,窃取个人信息和数据。
——不随意登记身份信息,不轻易填写详细资料。
在注册网站、论坛登录账号时,要尽量做到“有限提供”,能不填的个人信息尽量不填,能少填的信息决不多填。特别是在登录社交网络和聊天工具,以及上一些婚恋、交友类等需要实名认证的网站时,更要谨慎从事,不要轻易填写个人及家庭的详细资料。在上网聊天时,也不要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姓名、电话和住址,尤其不能泄露身份证号码、账号和密码及验证码等信息。
——分级管理个人密码,密码设置务求多变。
要为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个人账号设置不同密码,而且密码设置不能太简单。对于一些涉及金融消费的重要账号,要通过绑定个人电子邮箱或手机号、加装数字证书或申请U盾、定期修改密码等多重保护措施,加强自我维护和管理。此外,最好给手机设置锁屏密码,避免被他人随意读取手机中的隐私信息。
——安装使用正版软件,设置软件正当权限。
应给上网设备安装正版软件。如需下载免费软件时,尽量通过官方网站,同时用防病毒软件对下载过程进行监控。很多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费者授权它扫描甚至读取通讯录、短信等个人敏感信息,对此,消费者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养成良好上网习惯,预防个人信息外泄。
目前,公共网络WiFi覆盖面越来越广,逐渐成为黑客和不法人员入侵攻击的对象。一些不法人员可开设无线网络,借无线上网设备自动连接该网络之机,轻松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如在公共场所不需要使用WiFi网络,建议及时关闭无线数据功能。在使用个人电脑上网时,不要轻易让陌生人远程操作自己的电脑,如果在远程操作中发现异常,应及时终止远程控制。
——信息外泄及时补救,保留证据主动维权。
要对个人信息予以妥善保护或及时销毁,不要随意处置含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交通票证和电子数据等。如发现个人信息可能泄露,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尽可能收集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备事后维权。
□ 延伸阅读——
360检测发现OpenSSL漏洞
本报北京4月9日讯 记者黄鑫、实习生李飞报道:360网站卫士的OpenSSL漏洞检测平台9日发现,北京两所高校某项网络服务存在漏洞,同时也监测到了有IP针对这些服务进行漏洞探测,360紧急通知该两所高校进行修复。
据介绍,OpenSSL漏洞在黑客社区中被命名为“心脏出血”漏洞,利用该漏洞,黑客坐在自己家里电脑前,就可以获取到以https开头网址的用户登录账号和密码等敏感数据。360网站卫士已经推出OpenSSL漏洞在线检查工具,360互联网安全中心也提醒所有高校,及时检测自己的网站是否存在该漏洞,并及时加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