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数可依才能对症下药
张 忱

金融运行是经济的外化和集中反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仍然较大。央行刚刚发布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可以较为全面体现出不同区域的融资特点,为“对症下药”提供依据。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对行业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投资的增加与减少,产业的扩张和收缩都与金融密切相关。通过发掘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变化与特点,有助于各地区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能更全面反映地区金融发展状况,也能准确反映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过去相比,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更加多元,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于单一的信贷数据,社会融资规模能全面反映某一地区的融资状况。近年来,我国的融资结构逐渐改善,信贷占比大幅下降,但各地区信贷占比仍有高有低。如果某一地区间接融资占比过高,银行承担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风险,也容易导致风险集聚和周期性波动;而且,由于信贷业务是高资本消耗业务,单纯依靠银行资产扩张来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也难以持续。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了各类融资工具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分析,可以为防范地区金融风险积聚提供预警。比如说,2009年以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如果某一地区表外融资增长过快,就要警惕金融交易偏离实体经济过多所蕴藏的风险。另外,与地方有关的城投债记录在社会融资中的企业债券项目下,这一项目的变化也可以为防范地方债风险提供参考。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通过金融手段进行调控,也不宜一刀切。有了更加全面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调控的“切口”更小,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金融调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