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洞穿”钢轨的那双眼
本报记者 冯其予

1月23日,距离春节还有9天。杨登云和7名工友同往常一样,8点整准时来到车间,参加班前点名、业务学习、接受任务分工、准备工具。之后,他们乘坐汽车,经过90分钟的山路颠簸,11时来到京包线558km处,开始对卓资山至姑家堡间上下行累计10公里的线路钢轨进行探伤作业。

作为集宁工务段钢轨探伤工,杨登云所在的检查监控车间负责全段2100公里正线和1280组道岔的设备检查。单边轮缘的探伤仪,自重近百斤,在钢轨上推行,既要保持平衡,又要盯住探伤波形,还要不时抬上抬下避让过往列车。一个班下来,平均要抬送32次。

12时30分,虽已日当正午,塞外的温度却只有零下10℃。杨登云和工友们分别从兜里掏出饼干、面包,就着自带的白开水在寒风中垫补一口,继续工作。由于长期野外作业和不规律的饮食,他们都不同程度患上了肩周炎、风湿等疾病。

当行进至姑家堡站5#道岔,杨登云听到探伤仪发出极为短促的一声异响,他马上停下来,将探伤仪倒回去重新探测,仪器果然出波异常。杨登云摘下手套,在同伴的配合下,用砂纸把钢轨焊缝处的油渍打磨干净,洒上酒精水,利用校验探头进行复验。3分钟后,确定叉心翼轨左股轨端轨腰水平裂纹12mm。他掏出手机,通知线路工区更换后,继续向前探测。

钢轨内部隐藏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伤痕”,探伤仪的视屏窗口就是杨登云的眼睛,他通过探伤仪洞穿钢轨内核,把伤痕找出来,保证线路安全。春运以来,杨登云他们已探出重伤轨12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