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年)》显示——
创新驱动呈现百舸争流
本报记者 刘松柏
2013年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与人均GDP矩阵图
制图:高妍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

12月2日,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年)》发布。报告显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省(区市)通过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改善创新环境,创新竞争呈百舸争流之势,创新能力也因此逐步提高,成为了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何看待这些区域创新发展的百花齐放?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报告延续往年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等三个专项指标,每一个专项指标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了测度。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说:“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更加突出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协调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与经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教育水平有着密切关系。2011年,人均GDP排名前10名依次是天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福建和山东,6岁以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排名前10名也主要是这些地区,除了个别地区外,这些省区市的创新能力排名均位居前列,呈现出较高的重合性。

报告认为,不论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是反映教育水平的人口学历指标,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一般要高于相对落后的地区。2013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仍保持在全国前列,福建省成为全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最快的地区之一;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总体变化不大,吉林省的排名有所上升,黑龙江省位次不变,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能力较上年有所下降;而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总体下降,除河南省上升2位之外,山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创新能力排名都比去年有所下降,河北省的排名比去年下降了7位;西部地区则呈现无规则的上升与下降,有些地区上升较快,如重庆市、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有些地区则下降较快,如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说:“无论是东中西及东北等各区域间的差异,还是各省区市间的差异,都是历史积累和以往创新的结果,也是今后创新的基础和起点,这些因素在提升该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有时甚至会高于对科技的投入。”

因此,在打造自己的创新特色时,不是奉行“拿来主义”,随意模仿,而应该基于自身已有的积累和条件,才能更好更顺利地推进区域创新。

报告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是前7名地区的排名十分稳定,与2012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和天津市。

这些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普遍具有相对落后地区所不具备的创新要素:经济和科技的基础好,教育水平较高;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经济比较开放,吸引外资较多;创业精神较高;产学研合作水平较高等。这些创新要素通过适合当地特点的学习和创新机制,相互促进和加强,共同造就了这些地区较高的创新能力。

除了这些共同的因素,领先地区也各具特点。江苏省凭借卓越的商业氛围、企业创新环境和长三角经济体的联动,巩固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在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保持在第1名。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具备宽松的创业环境,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创新绩效。北京市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科技资源所带来的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以及大量的科技中小企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作为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福建省由2012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10位,主要是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数量和R&D人员增长率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市也是如此,由2012年的第13名上升到第8名,主要因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这表明,提升创新能力应该坚持特色创新、多样发展。

企业主体地位是关键

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也可从研发投入体现。2011年,除个别省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政府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创新能力领先地区的研发投入呈现出不同特点。

报告显示,2011年,江苏、广东、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等6个创新能力领先地区的企业和政府研发投入总额占全国的57.65%,但企业研发投入远远高于政府研发投入。江苏省是2011年全国研发投入最高的地区,也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最高的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高达899.89亿元。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地区与江苏省的结构类似,这几个地区也是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的地区,总量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56.16%。这表明,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

然而,报告也显示,大多数地区政府将绝大部分研发资源分配在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尤其是科研院所,在获得政府研发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据报告,在中国内地的31个地区中有10个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获得的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占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的80%以上,北京市和四川省的比重更是高达90%以上。多数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的政府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即使是比重最高的贵州省,与去年相比也有所下降。

柳卸林表示,我国的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从大的角度说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因为政府的资金应主要用于有较大外部性的研究开发中,而不是直接用于企业的竞争性产品开发中。但在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的政府研发经费太少,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一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有利于各地区提高创新能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