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感言
用好创新评价 排行榜
□ 刘松柏

每到年末,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创新评价指数相继发布。今天本报同时报道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年)》和《2013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每次发布,总会几家欢喜几家忧。上榜者兴高采烈,并借此掀起一轮宣传攻势;排名居后者,要么沉默以对,要么竭力反驳,认为评价不科学。如何正确看待各种评价指数也成了坊间热议的话题。

应该看到的是,创新评价指数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因此,我国一些城市(高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率先编制了创新指数,如中关村指数、滨江创新指数、张江指数、滨海高新指数和宁波创新指数等;一些研究机构也推出了全国性的创新指数,如中国创新指数等,以跟踪、测度和评价区域创新的绩效。

这些指数在区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这些指数服务决策的功能显著。如,滨海高新指数如同一张“体检表”,通过高新指数的监测预警功能,引导滨海高新区经济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天津市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并对天津市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指数树立了清晰的标杆对象,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示范意义明显,创新能力较落后地区可以从对比中找出差距,从参照中找到对策。

因此,关键是如何用好创新评价这个排行榜。中央政府可以从创新评价中了解区域创新资源现状,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可以从中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新的对策和思路。领先者可以继续强化优势,居后者可以迎头赶上。只有这样,创新型国家建设才有抓手,才能走得更为顺畅。

当然,现有的国内创新指数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如,现有创新指数多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而非反映科技创新活动的景气状态和发展趋势,并且大多数创新指数都是静态的,非动态反映发展趋势的指数,对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打了折扣。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