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7周年了。
7年前,文化部在清华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成立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中部6省唯一一所入选高校。
7年来,该中心以“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理论及实践”为研究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引领文化产业建设潮流,传承民族民间特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跨学科、综合型、开放流动的文化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据统计,中心相继承接横向及纵向研究课题70余项,涉及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等,产出了一批质量过硬、内容丰富、数量可观的科研成果,其中包含标志性丛书3套,年度报告、学术年鉴、专著、教材及论文集50余部,大型调研报告15篇,高质量学术论文300余篇,开发民族文化数据库2个,形成外观专利40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
更为重要的是,中心一改学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传统”,形成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的文化科技研发到产业市场推广的链条。中心制作完成了《孔子的故事》、《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动画片5部,大型纪录片1部,设计软件3套,游戏3款,研发了包括民族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真实感角色生成系统、高性能三维网格渲染平台、虚拟摄影棚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以人为本”。多年来,中心以“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为依托,培养了一批文理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中心在全国一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的重要地位。
该中心申报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的构建”,创造性地重构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级分类体系,并将多种技术综合运用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保护、传承工作中。“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创意与数字化工程”,于2012年荣获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方面的最高奖项。
同时,该中心相继与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多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合作成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还在贵州民族大学、新疆克拉玛依、深圳文化企业发展公司等建立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形成“国外多点开花,国内遍地开花”的学术交流格局;先后与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中心、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湖北省博物馆等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产学研的服务模式;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硬件技术平台和软件服务平台;先后主办“首届中国文化创新年度峰会”、“湖北省首届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第六届荆楚学术前沿论坛——“湖北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弘扬与产业发展”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外籍兼职教授,使中心发展逐步走上国际化轨道。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说,中心将以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双向驱动为基本手段,继续发挥中心在全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带头和引领作用,“未来几年内,中心将更加有效地整合政、产、学、研、用的优势和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创新、数字化技术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