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赴一场草原上的婚礼
—探寻《鄂尔多斯婚礼》久演不衰的文化机制
本报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侯 乐

《鄂尔多斯婚礼》演出剧照。

一场800年前的婚礼搬上了舞台,传统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进入了市场,传统文化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后,火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婚礼》成为游客必看的热点节目,每年仅在市内各景点演出就达1000余场次,最保守估计,这场800年前的嫁娶,已赚取了今人千万次的回眸,上亿元的“彩礼”。

升级转型 一场婚礼成名片

“鄂尔多斯婚礼”形成于元代,15世纪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青史演义》里描述了成吉思汗大婚经历,与流传下来的‘鄂尔多斯婚礼’八九不离十”,“鄂尔多斯婚礼”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协会会长齐毕力格成为代表性传承人,“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圣火洗礼、大小回门等一系列仪式程序。这些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

1977年,鄂托克乌兰牧骑以歌舞的样式将“鄂尔多斯婚礼”正式搬上舞台,有了13分钟的“第一版”。1989年,第二版“鄂尔多斯婚礼”推出,进一步统一了标准。从2002年开始,齐毕力格历时7年,增删27次,推出了舞蹈诗版《鄂尔多斯婚礼》,使“婚礼”升级并渐趋格式化。

成吉思汗陵静静地坐落在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巴音昌呼格草原上。“一代天骄”的长眠之所,成了民间资本的活跃之乡。

鄂尔多斯市在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门槛,因地制宜呵护文化产业的萌芽。成吉思汗陵管委会率先组织了成吉思汗艺术团,在“鄂尔多斯婚礼”的开发中“分一杯羹”。如今,艺术团已经拥有大型民族歌舞剧、原生态实景表演、民族歌舞剧式3个版本的《鄂尔多斯婚礼》,极大地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客人在不同场合的观赏需求。

“挖煤”起家的东联集团也开始“挖文化”,加入经营“鄂尔多斯婚礼”的阵线。今年8月中旬,东联集团承办的首届鄂尔多斯婚礼文化旅游节在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开幕。“婚礼文化游”依托苏泊罕大草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大型的群众活动,打造内蒙古首个鄂尔多斯婚礼文化旅游节庆品牌。草原上实景演绎《鄂尔多斯婚礼》,保留了13世纪蒙古宫廷婚宴的文化遗存,集婚礼与婚宴、牧民与游客、实景与体验、真实与互动为一体,在玫瑰毡房与激情浪漫的氛围中,为游客带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和极为时尚的旅游享受。体验了实景表演的长跑健将王军霞告诉记者,她去过多地草原游玩,但都觉内容单一。没想到苏泊罕大草原让她体验了隆重的“鄂尔多斯婚礼”,带给她这么大的震撼。

在鄂尔多斯另一个著名的景区——响沙湾,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也成为旅游内容。响沙湾民族歌舞团不仅常年在响沙湾景区暖场,还多次在国内外巡演,并登上了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的舞台,被誉为“传播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使者,充分展示了响沙湾旅游文化的魅力,是响沙湾景区最具含金量的名片”。

资源流动 传统文化“走出去”

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斯庆巴拉,是从基层的乌兰牧骑成长起来的一名舞者,本人就演了10多年的《鄂尔多斯婚礼》。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斯庆巴拉开始琢磨歌舞剧院的“走出去”问题。“我不让人们管我叫斯院长,因为听起来特像‘死院长’——我不允许歌舞剧院死水一潭。所以我就谎称本人姓‘钱’,让他们管我叫钱院长。”

“钱”院长的来钱之道,就是让“鄂尔多斯婚礼”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流动起来。经过各方努力,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终于与北京保利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进行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巡演。“进入院线,演出和收入都有了保证,这比《鄂尔多斯婚礼》明年进入美国肯尼迪剧场还令我高兴。”斯庆巴拉说,剧院的演职人员从呼和浩特、邯郸、郑州、合肥、马鞍山、无锡、泰州等城市一路巡演,一路向她汇报沿途喜悦——斯庆巴拉把这些信息都保存在手机里。

9月25日,历时2个多月的全国巡演结束,“马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斯庆巴拉难抑内心的激动,“每场演出均得到各地保利剧院工作人员的赞扬,博得了各地观众热烈的掌声,我们成功地向全国观众演绎了《鄂尔多斯婚礼》,将草原婚礼文化播撒到全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