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解放军后勤学院“名师讲坛”如期举办,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的报告引人入胜。“有听头,耐琢磨,特解渴!”会后大家这样评价。
孟祥青,作为国防大学的杰出中青年专家和学科学术带头人,两次获得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连续13年获得学校“优质大课奖”,主编或合作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成功入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专家师资库……。他是众人眼中炙手可热的明星教授,而他却称自己只是一名“忧对天下的军人”。
为教之道
“学生都是军地高级干部。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本有内涵的‘书’,那么孟教授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更厚的‘书’。”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肖天亮说。
为此,孟祥青广泛涉猎数千本各学科书籍,精雕细琢课程教案,记下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引入战略理论体系展开学术研究,积极创新学科思维方法;苦练授课两三个小时不用讲稿的硬功夫,坚持睡前读书研习……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全心投入和精心施教,使高中级干部学员视野更开阔、思虑更高远、决策更科学。”孟祥青说。
他力求每堂课都有最新的学术观点支撑,有古今中外史料的汇集,有打动自己也有打动别人的共鸣点;不仅要有现实的维度,还要有历史的厚度;不仅要讲热点,还要谈政策;不仅要解读国际形势,还要紧贴我军实际。
2008年,孟祥青受命成为中央军委军事理论学习讲座第四讲《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研究》的主讲人。他走访了10多家研究机构,做了数万字笔记,收集了数十万字资料。这次授课新颖独到、讲解入木三分,军委领导高度认可。
5年来,他几乎承担了学校所有重要班次的大课讲授任务,所开设的《中东北非剧变及思考》、《钓鱼岛争端走势及思考》等10多门课程均成为精品课、主干课,他还先后为全国人大外委会、外交部、部队等单位授课数百次。
一路求索
“一个教员,做点学问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在学术的道路上不畏艰险、不断攀登。”孟祥青说。
2004年初,指挥员班的一名学员问孟祥青,“当前在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非传统安全问题应主要采用非传统手段来解决。那么,军事斗争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
很快,他便以《军事斗争手段在非传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为题,申请了年度课题,提出了“要把军事斗争作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要手段”的观点,阐述了军事手段运用的特殊性原则和策略,获学校“十大创新观点奖”。
“他的科研课题基本都在围绕国家安全战略展开,战略性和政策性强,层次高,涉及面广。”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吴杰明评价说。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具有一定市场。孟祥青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
他认为,反驳“中国威胁论”既要揭露少数国家的“居心叵测”,做好发展中国家的“释疑解惑”工作,又要承认并改革我们发展中的一些弊端,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随后,他撰写的《中国发展让世界放心》、《中国国际角色完成历史性转变》等文章陆续问世。文中提出的“和谐、绿色的发展之路”等观点,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
多年来,孟祥青坚持每天早晨上网浏览和梳理重大事件,跟踪最新研究成果,用卡片记录体会和感悟,定期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听课,虚心向身边同志请教,定期深入部队一线。
10年来,他独立或者参与完成课题70多项,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中有10多份获得上级批示。
居危思危
2011年8月,我国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孟祥青被指定为军方解读白皮书的唯一专家。2011年底,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中欧论坛”上,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演讲和公开辩论,向世界说明我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赢得我驻欧盟使团的高度评价。
有了厚实的积累,孟祥青把自己的讲台拓展到了一座座军营、党政机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他的研究成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传播给了千百万关注国防的人们。
“备战才能止战,重战才能国安。”孟祥青说,“培育与中国梦和强军梦相适应的全民国防观念,做一名报国忧天下的军人,是荣誉责任,更是使命担当!”
“和平并不等于安全,发展也蕴含着风险;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危思危……”,孟祥青的讲演总是紧扣时事,在许多敏感问题上,其看法总是有着常人难以下探的深度。
“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感觉到,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威胁和挑战仍然不少且复杂多元,战争离我们其实很近。”孟祥青说。
作为军内的战略研究专家,通过公共媒体,孟祥青拥有大量“粉丝”。特别是在涉及大国关系、地区热点、周边冲突等重大问题时,他都能准确把握方针政策,引导公众瞭望万象云吞的世界,观察风云际会的军情,唤起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