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传统书店倒闭潮愈演愈烈,传统书店的生存陷入僵局。传统书店将何去何从,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
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中国倒闭的民营书店有1万多家。过去10年间,超五成民营书店先后倒闭。
在海外,传统书店的衰落趋势也十分明显。2011年7月22日,拥有40年历史的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Borders连锁书店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申请破产;著名的英国水石书店也宣布2009年至2010年利润同比下滑了70%。
传统书店应该怎样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呢?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新华书店。这座始建于1894年的曲尺形两层转角楼外,繁华喧闹,十几米之外地铁工地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一走进书店,时间仿佛静止一般,空荡的屋内零星有人在翻阅着图书。曾伴随许多人走过成长岁月的新华书店,如今风光不再。
教材一直是新华书店垄断的图书类别,然而上海书城总经理沈勇尧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卖教材“只有点小利”。他表示,新华书店现在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图书销售以外的业务,比如卖音像制品、学习用具、电子软件等。
新一轮传统书店倒闭的热潮,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蔓延。据了解,2010年3月,以打造中国高端民营书店为己任的北京“第三极”书局仅经营不到4年就偃旗息鼓;2011年6月2日,位于北京大学南门地下室的“文化地标”风入松书店挂出了“内部整顿”的牌子,至今没有恢复营业;2011年8月,成都大印象书局关门;2011年9月香港三联书店退出广州;2011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书店被清仓。万圣书园18周年店庆时,创办人刘苏里曾用“活着就是奇迹”调侃自己的幸存。
记者走访了本市几家传统书店和创新经营方式的“新概念”书店。
“楼梯上永远坐着看书的人”。这是很多读者对位于东城区美术馆东街三联韬奋书店的第一印象。虽然处于工作日的时间,角落里、过道旁、楼梯上,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书店里埋头读书。读者刘先生表示,他一周会来这家书店两三次,特别选择这家三联书店是因为这里的选书特别精细、眼光好,有很多别的书店没有的书,而且环境安静适于阅读。不同于刘先生,读者李先生则对这家书店服务员的态度赞赏有加:“服务员的态度好,愿意帮你找书,而且他们对图书包括出版社都有一定的了解,普遍素质较高,和一些过于商业化的图书大厦不一样。”而对于在实体店买书问题,刘先生和李先生都表示大部分书籍会在实体店买。“这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对书店的一种支持。”
如果说三联书店吸引读者贵在服务和选书层面,一些“新概念”书店则胜在自己的经营模式上。在位于金融街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古旧而有格调的装修风格让人一进门就有轻松悠闲的感觉。虽然是下午1点钟,店内仍有很多顾客,或是聊天谈公事、上网查资料,或是闲谈用餐。顾客刘小姐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在这里看书,相较于实体书店,这种休闲书吧提供食物饮料,还能上网,所以停留的时间可以更长。
除了用环境、食物留住顾客,一些书店也以独特的经营模式吸引顾客。例如台湾的诚品书店就让很多初访者印象深刻,踏入其中,书香加上咖啡香的“复合味道”打破了传统书店的沉闷,一种将书文化与社交场所相结合的书吧应运而生。这种在保留书店特质的基础上,加入了能留住固定消费群体元素的经营形式,既招揽了人气,也营造了全新的休闲氛围。诚品书店致力发展多元的文化事业,除为读者提供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外,还长期举办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活动。
又如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华书局以文史类书籍见长,多年来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古籍整理是其发展核心之一,吸引着对此感兴趣的固定读者群。
为了挽救濒危的实体书店,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张抗抗曾在两会期间发出呼声,建议政府在减税、城市规划、图书销售机制与补贴方面对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加大政策性支持。“建议学习国外对实体书店的保护政策,即网上销售要有一个基本规则,在书店销售一定时间后才可以在网上销售,同时折扣不能低于书店,避免恶性竞争。”张抗抗说。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政府发展实体书店已有成熟的配套政策。法国、德国免征实体书店所得税;日本、韩国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价;美国纽约市政规划委员会则规定,地产商建商场时,必须拿出一部分面积,低价出租给包括书店在内的某些行业。
在信息化时代留住顾客,现有的传统的销售模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书店不仅应该成为销售书籍的场所,还应成为文化生活区域,使人们在这里除了买书、品书,还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商业服务,实现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