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将来每天只能喝半杯水……
□ 来 洁

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拧开水龙头、水流源源不断的场景,大家习以为常。然而,日前看到《一封写于2070年的信》,其中描绘的未来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景象令人警醒。

“现在是2070年,我刚刚满50岁,但看上去就像85岁。我患有很严重的肾病,因为我很少喝水。曾经每个成人一天的最佳饮水量是8杯,现在只能喝到半杯。”

“我记得当我只有5岁时,一切都是那么不同。那时公园里栽满了绿树,家家都有漂亮的花园,我可以在花洒下面痛痛快快洗上一个小时的澡;现在我们只能用湿毛巾沾上矿物油擦洗皮肤。”

“我记得那时有很多类似‘节约用水’的标语,但没人在意,人们都觉得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在,所有的河流、水库、池塘和地下水都已经被污染或是早就枯竭。放眼望去,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只有沙漠。水成为了人们最为渴求的珍宝,黄金和钻石已经一文不值。”

刊载于西班牙《数码报》的文章所描绘的这些场景,看似遥不可及,仔细想想也未必荒诞。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些地方的河流湖泊已经干涸消失,不少地方频频发生恶性的水污染事件,甚至在一些地方,人们因为常年饮用受污染的水而导致癌症高发。如果我们不有所作为,由水引发的生态恶果早晚会波及每一个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有丰水的错觉。北京是我国最“渴”的城市,但是北京市民却很少感受到缺水,即便这座庞大城市容纳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以水定人”的限额。外地人来北京,看到碧波荡漾的湖泊和水草丰茂的湿地,甚至还会觉得北京的水很多。事实上,近两年北京干涸多年的潮白河、永定河等河流和不少水景的恢复,都是再生水和外来引水的功劳。既然人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水的紧缺,在洗菜、洗衣、洗澡、洗车等生活各个细节的浪费也就屡见不鲜。

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并不是只事关政府社会的宏大命题,我们每个人必须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多用节水产品,一水多用,少用化学洗剂……这些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做好垃圾分类,少用塑料制品,不浪费饮食,减少在服装等方面的过度消费,则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当前,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这种认识却并未普遍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沿袭着行为的惰性,人们总是寄希望于他人的改变。要改变这种情况,不仅要加大倡导力度,更应有动真格的制度,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让水的价格体现其珍贵的生态价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