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神棍和业余专家
□ 章木扬

“自以为是‘专家’、‘学者’的,其中许多不过是有专业无智慧、有知识无见解的庸人,或者根本就是小心眼的知识小贩。”

气功“大师”王林最近两天真是太火了,火得“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据说,他会断蛇复原、空杯来酒;据传,他和多位政商名人有交往;据悉,他的弟子需要给他很多真金白银。可以肯定的是,王林脾气不好,有人质疑他,他就要发功将其戳死,记者报道他,他就诅咒记者“不得好死”。可等到找他PK气功和魔术的人越来越多,王林就沉默了。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的气功潮之后,此类“大师”实为神棍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可还是有人不辨真伪,宁信其有,恐怕不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精诚合作,各取所需吧。

以上说的是一则笑话,王林之辈只会污损了大师这一称号。在23日结束的香港书展上,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面对媒体时说,现在的假大师太多了,每个人都在做大师。人文学术的奠定不是因为你有钱就可以办事的,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快,大师就出得多,这往往是一种很矛盾性的产生。现在这个时代,科技越来越发达,对资料掌握得越来越细,创意性的学术学问却越来越少,恐怕将来没有“大师”这个名词了。

真正的大师可遇不可求,余下的只有专家和知识分子了。可在这个年代,这两个称呼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近日学者徐贲撰文指出,现在有些知识分子(或者说专家)过分崇尚“专业主义”,只满足于他们自己小专业的那套理论和话语,而将这之外的事情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闲事”。专业主义使知识和学术异化得脱离现实,变得狭隘、琐屑、僵死,成为一种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和精致游戏。就像李宗盛的新歌《山丘》里唱得那样:“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由此,徐贲提倡知识分子和专家要有一种“业余”的精神,承担起学术研究与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双重责任。

可在这个时代,坚持“业余”精神,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智慧并不容易。就像美国学者拉塞尔雅戈比说得那样,一切向钱看的商业文化和知识日益专业化的趋势,使知识分子由独立转向依赖,从自由撰稿人变成了拿薪水的大学老师。另一位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现在知识分子的主要社会作用与其说是为“社会公正”呼唤呐喊,还不如说是给公众提供“娱乐消遣”,并由此而为媒体所重。这两位说的是西方的状况,国内的情况也与之相类。能为“道义良心”代言的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而“自以为是‘专家’、‘学者’的,其实许多不过是有专业无智慧、有知识无见解的庸人,或者根本就是小心眼的知识小贩。他们的全部本钱就是那一点点专业知识,把它说成是了不起的独家擅长,不过是想奇货可居而已”。说到把些许本领说成是独家擅长,这种专家还真与神棍有点臭味相投。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笃信的时代,也是疑虑的时代”。这个时代,专业神棍层出不穷,不值一哂,可业余专家该到何处去找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