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食品穿上安全“衣”
——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朱 磊 董碧娟
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食品成分。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包装是食品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食品包装等同于食品”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食品包装安全的思考和讨论也在逐步深化。新时期新背景下,如何让食品穿上安全“衣”?在6月17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对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难度不亚于对食品本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表示,包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某些介质把上面的一些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去,这种迁移受时间、温度等影响,对食品的影响很大。包装材料的风险评估是整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里最复杂的一类,也是最费工夫的一个。

“我国从多方面加强包装材料相关的监测工作,并且在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相关的评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表示。王竹天也表示,“我们过去总是在做总的迁移量检测,不管是什么物质,只要不超过总的迁移量就认为是合格。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工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把欧盟的概念引进来,进行特定受限物质迁移量的检测。”因为食品包装材料中含有的物质非常多,这种更细化的检测也对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检测工作面临挑战,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唐赛珍介绍,“塑化剂是公众关注的材料之一,目前很多产品都检出有塑化剂,因此许多人都误认为所有塑料均含有塑化剂,从而引发担心。事实上,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柠檬酸盐等安全的环保型塑化剂,取代了过去用的塑化剂。”

唐赛珍举了聚苯乙烯餐具的例子。她说,多年来用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从而引发的安全性问题时有报道。但其实聚苯乙烯餐具只要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科学使用,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如何让公众理解并认识塑料,让公众用好塑料,我们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唐赛珍说。

填补“信息真空”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也需要客观专业的传播立场。“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绝不是哗众取宠的概念炒作。”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说。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在破解食品安全全球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从危机应对走向了风险预防,在从终端检测走向过程控制这样一条科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进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