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共治 同心携手
——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陈 郁
6月17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保障食品安全既是一项责任重大、十分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扎实推进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食品安全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并得到有效实施,社会各界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消费者理性意识不断提高,食品企业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向好发展的态势,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全国公安机关集中侦破了一大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假羊肉”等重大案件。

但是,毒奶粉、毒皮蛋、毒大米等事件的爆发,使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产生了担忧,表现为信心不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表示,量大面广的消费总量、“小、散、乱、低”的产业基础、尚不规范的产销秩序、相对缺失的诚信环境、滞后的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的监管能力等,仍是从整体上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复杂因素。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也表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乐观,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的科学认知。”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也表示,当下出现的诸多“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源于良好生产规范与生产者认知之间、科学事实与媒体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信息真空,“可以归结为风险交流的缺失。”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正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与过去相比,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消费需求由数量安全向安全营养快速转变,生态环境变化使源头风险加大,贸易全球化使产业链更趋复杂,工业化发展对原料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对中国食品企业而言,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全民参与社会共治

只有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法律、文化、科技、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张勇强调指出,“只有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要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打早打小,坚持不懈地打源头、端窝点、捣网络。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则强调,要发挥测评导向作用,将食品行业诚信建设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加大分值权重。“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城市、村镇、单位,取消其参评资格。”王世明说。对于这一条实实在在的举措,与会很多人士都表示,将对不诚信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宁高宁表示,要充分认识这个责任的重要性,真正把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品牌不可逾越的红线,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基所在。宁高宁呼吁,食品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更高的境界,共同构建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确保食品安全管控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共同把行业做大做强,赢得消费者信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要切实做到全社会共同维护食品安全,首要条件是所有食品安全责任人和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科学家、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行业、学会、媒体、消费者等,都能够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基本科学知识,并且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现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如何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陈君石呼吁,应当充分发挥当前科研院校的力量,制定一个有良好顶层设计的全国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官员,监督员,检测机构、媒体、消费者分别进行可持续的培训和宣教。“从完善和加强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角度来讲,能力建设和培训是提高国家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陈君石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