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
产业异军突起
小小蓝莓正在不少地方热起来。吉林省是公认的我国野生蓝莓和种植蓝莓的最适宜地区,其种植和加工能力首屈一指。但记者走访相关部门、加工企业及种植户发现,蓝莓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破解。
“蓝莓是个好东西,但现在还是小品种,我们农业部门不统计,不能提供更翔实的数据。”说到蓝莓,吉林省农委的工作人员表示。那么,如何才能让小蓝莓长成大产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多样化以及营养保健天然果品的需求大增,由于蓝莓营养丰富尤其是所含花青素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因此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逐渐进入人们的“果篮子”。
蓝莓适宜在喜酸性土壤种植,而且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要高,水源要充足。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大部分属于酸性有机土壤或稍加改良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东北林业地区生产废料烂树皮、锯木等,可用于土壤改良。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因素,也使这一区域成为蓝莓大面积种植的理想区域。蓝莓的营养价值已得到认可,而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更是富含独特的营养成分。野生蓝莓的花青素含量是人工种植品种的几倍,开发前景可观。但考虑到其果汁含量高、属“酸口”、鲜食口感较差等特点,目前野生蓝莓更多用于蓝莓酒、蓝莓饮料等开发。
记者走访了一些企业,如吉林省长白工坊生态产品有限公司、吉林省蓝景坊生态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长白山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等都以野生蓝莓为研发对象,已有蓝莓酒、蓝莓饮料、蓝莓蜜制品、蓝莓胶囊等产品。蓝景坊生态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德英说,目前他们依托本地优质的野生蓝莓资源,已经开发了6个品种的酒类,产品销往长春、北京、天津、连云港等地。吉林省长白县长白高山越橘酒有限公司已开发高山越橘酒、越橘干红酒、野生蓝莓酒、蓝牙蓝莓汁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并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郑州、大连、长春等地,年产各类蓝莓加工产品500余吨。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各地大量引进蓝莓品种,种植地域扩展到贵州、云南、山东、黑龙江等地,蓝莓种植呈“异军突起”之势。
市场 ——
蓝莓产品良莠不齐
在市场前景看好及发展热情高涨的同时,作为新兴产业,蓝莓开发的各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必将给蓝莓产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据记者调查,受利益驱使、监管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影响,市场上的蓝莓产品目前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尤其是蓝莓果汁,据业内人士介绍,去年七八月份野生蓝莓上市时,长白山地区的蓝莓加工企业收购野生蓝莓的价格为每斤20元左右,每斤鲜果只能榨出200至250毫升的果汁,但是目前市场上很多所谓的“野生”蓝莓果汁产品,如果按其所标注的果汁浓度计算,销售价格远远低于正常成本,不禁让人怀疑其产品是否符合标注。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实际成分,目前市场上的蓝莓果汁产品可分为野生蓝莓果汁、人工种植蓝莓果汁及勾兑型蓝莓果汁,在实际的产品标注及市场营销中,由于野生蓝莓果汁的高品质及消费者的认可,会大量出现后两种假冒野生蓝莓果汁进行销售的情况。这不仅扰乱了消费者对蓝莓产品的认知体验,也加大了真正以野生蓝莓加工企业的成本及定价压力。
受制于资金等,不少新兴的蓝莓开发企业在品牌塑造及市场营销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限制了蓝莓产业的发展。一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打市场”,目前他们的蓝莓产品基本上是零利润销售,长此以往,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从发展前景看,由于受野生蓝莓总量有限等结构性原料不足的制约,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到限制。而加工产品单一、科技附加值低也是当前很多蓝莓企业的弱项。
对策 ——
多方共护产业成长
谈及蓝莓产业的未来发展,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一致认为,要促进蓝莓产业的发展、使小蓝莓长成大产业,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单打独斗不利于开拓市场、应对风险,尤其考虑到蓝莓作为新兴品种,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和成熟的农产品相比还较差。对此,不少地方已经在积极探索成立蓝莓种植生产合作组织。为了保证蓝莓生产和销售的稳定,现有蓝莓基地1200多亩的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高山越橘分公司,发起成立了抚松县蓝莓(越橘)企业联合会,实现了技术、指导、市场、价格的“四统一”,在品种选用、市场开拓方面抱团取暖,合作共赢。
其次,在蓝莓产品开发方面,需要各公司开拓新模式,挖掘发展潜力。与不少蓝莓产品开发公司相比,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森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走的是一条“研、产、销”有机结合的道路:由华东师范大学负责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研发,上海快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国内外市场营销,森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生产,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长白山蓝莓资源。这种开发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研发环节的技术瓶颈,又解决了后续资金实力所限的市场开拓问题,据公司副总经理陈广琦介绍,跟一般的加工企业不同,森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白河林业局东方红和光明林场建设的近1000公顷原生态蓝莓园保护基地确保了蓝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蓝莓基地年景好时能收获三四百吨蓝莓,歉收年份也能收获100吨左右蓝莓,公司有相对稳定、质量可控的原料来源。
把蓝莓与本地已有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开发,也是未来吃好“蓝莓饭”的一个选择。长白山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游客数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和企业将蓝莓种植开发与长白山旅游结合起来,进行蓝莓休闲采摘、蓝莓特产销售等活动,开拓了本地蓝莓的销路。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森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近些年就加大了人工种植蓝莓的力度,并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在景点中做蓝莓采摘,作为公司转型的一种尝试。
另外,蓝莓形成更大的产业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吉林省长白县将北五味子和蓝莓作为两大新兴产业打造,制订了《关于加快蓝莓产业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时期计划发展蓝莓1万亩,实现蓝莓产值1亿元。对年内连片发展蓝莓50亩以上的(企业、农户、合作社)给予每亩1000元的苗木补贴。对政府认定的蓝莓生产示范基地每亩(栽植300株以上)给予1500元的苗木补贴。新建连片蓝莓大棚5个以上的,每个标准大棚(1亩以上,每亩栽植280株以上)一次性补贴3000元。对获得有机认证的蓝莓生产基地或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资格的企业奖励3万元。
农户 ——
种植热情高涨
野生蓝莓生产只能“靠天吃饭”,整个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蓝莓产量相对稳定、存在上限,无法继续大幅提高产量应对市场需要。加之野生蓝莓不适宜鲜食,人工种植蓝莓就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人工种植,品种先行。优良的、适宜本地土壤气候的蓝莓品种是蓝莓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人工栽培蓝莓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方面,吉林农业大学小浆果研究所已引入优良品种100多个,选出了如“美登”、“北青”等适宜国内各地栽培的优良品种,拥有的蓝莓品种基本涵盖了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品种,并针对不同区域选育出适宜当地发展的品种,一些“升级换代”研究也有了初步进展。
我国从1983年开始引进蓝莓种植品种,到2006年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将蓝莓列入,全国从南到北有17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蓝莓的选育和驯化。近两年金融、商业资本的介入,使蓝莓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爆发期,规模栽培最高的企业达到上万亩,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品种有了保证,蓝莓种植的热情就高了。在长白山区吉林省白河林业局,经营春雷苗圃的王淑华告诉记者,由于蓝莓经济收益可观,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种植蓝莓,从她的苗圃中批发蓝莓苗的人也越来越多。“周边县市都有人来买,去年甚至有人参种植户放弃多年种植的人参而买蓝莓苗种植”,王淑华说,自己4亩多的蓝莓园,去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
但是,由于蓝莓鲜果的保质期相对较短、不便运输,也让不少有种植意向的农民存在顾虑,大家都在种,万一将来卖不出去怎么办,“蓝莓毕竟不像玉米那样,今年卖不出去明年可以继续卖”。王淑华告诉记者,自己正在考虑蓝莓深加工或冷冻项目,通过蓝莓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保证本地大规模种植蓝莓后的“消化”问题,“有了深加工,有了销路,解除了后顾之忧,那些犹豫的农户就都敢种了”。
作为吉林省蓝莓的重要产地,长白县将废弃的人参地改种了蓝莓,提高了蓝莓的品质。长白县蓝莓栽培面积已达1013亩,还从朝鲜通过民间贸易等途径每年进口300吨左右的蓝莓。
在优良品种和充足供应的基础上,蓝莓的产品开发也得以拓展延伸。仅在长白县,就有多家蓝莓加工企业,产品线也较为丰富。目前,我国市场蓝莓产品类型已非常丰富,包括果酒、果汁饮料、乳制品、糖果、干果、烘焙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果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