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近年来,内生性消费动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继续刺激消费、建立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在目前出口形势不利、投资已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情况下,建立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正当其时。
从改革视角看,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核心是要实现消费内生和增量改革。启动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在于“内生驱动”而非“外生拉动”,惟有实现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才能在长期内真正启动消费需求。同时,提升消费能力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我国经济改革的总框架下来完成,在增量改革过程中提升消费能力是相对科学的,即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是要建立在未来新制定和实施的改革政策措施之上,从未来经济调整的增量部分入手,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中的不合理问题过程中来实现的。
从战略创新视角看,建立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应从改善消费环境入手,逐步提升消费能力,同时通过优化消费市场供给产品结构,迎合居民消费需求层次变化,通过提高供给水平,进而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最终解决消费结构失衡问题。
具体来看,建立长效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调整机制。居民收入提升是促进消费的基础,建立合理动态调整的收入分配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应尽可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努力扭转不同区域、行业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平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特别要加大向贫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特别要增强“控高、补低、扩中”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额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实现各群体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公平。其次,建立工资与效益良性增长机制,逐步实现科学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收益与劳动效率同比提高,建立起促进与保护居民财产收益不断增长的机制,提高全民消费倾向。此外,还要制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将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纳入政府、工会和用人单位3方的管理职责中,以确保劳动报酬合理公平增长,并具有制度和组织保障。
第二,建立更加完备的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机制。建立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机制的重点是推进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制度改革,这也是减轻消费者后顾之忧、刺激消费的长效性工作。完善社保制度,就是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使保障性住房政策能落到实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教育健康发展,就是要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幅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落实和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继续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同时,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机制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需要加大公共资金对居民消费行为的补贴支出。总之,建立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机制,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居民有钱愿花。
第三,设计倾向于消费的公共财政与税收引导机制。要想实现长效的消费持续增长,必须变政府投资财政为促进消费的公共财政,利用税收引导机制,向消费领域倾斜。一方面,政府除逐步增加消费领域和民生改善方面的支出比重外,可对垄断行业及资源占用行业采取上交垄断利润等办法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将新增的这部分收入用于服务民生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税收引导机制,有区别地适当增减税率,改善居民和企业支出预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建议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界定好结构性减税的规模和对象。同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要全面推进,减少重复征税现象,并将增值税的整体税负水平逐步降低。此外,还应有计划地开征房产税和资源税、环境税,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额度,对失业人员、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税收减免,对支持消费的相关金融机构减免营业税。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