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根永远扎在基层”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刘宇飞谈观展体会
李盛丹歌

本报记者 李盛丹歌

26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躬行大地——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图片展”的展厅里,记者遇到了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安徽铜陵日报社总编辑刘宇飞并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者:参观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图片展,您有何感受?

刘宇飞:那些富有冲击力的图片震撼人心,向我们展现了平时较少介入却最普通、最寻常的百姓生活。看过展览后,我内心很激动,更加坚定了“走转改”的信心和决心。我会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前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

记者:您参加“走转改”活动有什么收获?

刘宇飞:早在2009年初,铜陵日报社就在全省新闻界中率先开展了编辑记者下基层蹲点活动。我们还制订了关于编辑记者下基层蹲点实施办法,要求每位采编人员每年要有不少于半个月时间下基层,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走转改”活动我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他们经常会找我聊天,我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许多信息,我们的报道也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

开展“走转改”活动转变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百姓越来越亲近记者,有困难想到记者,有信息告诉记者,这才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地方。

记者:您如何理解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重大意义?

刘宇飞:“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新闻媒体“三贴近”的报道越来越多。新闻的根在基层,根深才能叶茂。新闻工作者只有着眼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走转改”是每一个记者的基本功。

当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采访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我认为要想抓到新闻的“活鱼”,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科技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我会把根永远扎在基层。希望“走转改”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把这种好的精神和品质一直传承下去,用制度引导、保障和激励广大采编人员长期自觉践行“走转改”精神,使新闻工作者真正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