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靠“黄、白、黑”(黄金、铝土和煤炭)发展起来的经济,对资源依赖性非常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全市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工业增加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危机是传统粗放经济模式发展之“危”,也是科学发展之“机”。“在危机的冲击下,城市原有的经济结构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十分迫切。”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
由于基础薄弱,三门峡没有科研院所,缺少科技人才,技术力量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困难重重。面对现实,三门峡建立了科技研发的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门峡还以科技项目为主线,成立了25家各类省级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技术创新,建成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专业技术人员达5.2万人。
“我们的院士工作站全部建在企业,直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今年初,河南省速达纯电动轿车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高档电解铜箔院士工作站双双落户三门峡,全市企业院士工作站达到7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市科技局副局长亢保祥说,2011年,三门峡市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有两项研究成果获得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技一等奖。
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和能力空前提高,推动了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特色农业现代化,促使“傻、大、笨、粗”的传统资源型产业向“高、精、特、优”转变。
“过去生产果汁的苹果渣随地掩埋,到处弥漫着果渣臭味。”三门峡缘份果业公司部门负责人杜肖军说,雇人清理果渣每吨清理费需要2000元。而现在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通过引进高新科技,让果渣变废为宝,从中提取的果胶、果胶铋、高品质膳食纤维都已成为高附加值产品,产值可达2.4亿元。如今三门峡苹果产业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甚至连残留的污泥都成为当地农民的有机肥料,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净,一举解决了环境污染、果贱伤农等问题。2011年,三门峡浓缩果汁出口达1.03亿美元,成为河南省出口额最大的单项加工食品。
三门峡市还以培育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四大战略先导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三大高成长性产业,涌现出众多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
目前,三门峡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家,高新领域企业72家。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2.9亿元,增长12.8%,人均4.7万元,跃居河南省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