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国绽放文明之花
—黑龙江省创建“三优”文明城市纪实
本报记者 倪伟龄

黑龙江省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城市3年来,各市地、县(区)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环境全面改观,公共秩序明显加强,窗口服务高效有序,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2011年,大庆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绥芬河市作为全国惟一县级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一个个“天蓝、水清、绿多、路畅、夜美、城靓”的现代城市正在黑龙江大地兴起。

打好环境攻坚战

“全省各地要着力解决由尘土、垃圾、污水、烟尘带来的脏;由交通、市场、管线、装饰带来的乱;由设施、服务、管理带来的差。”这是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全省环境建设提出的要求。目前,黑龙江省县级以上城市裸土整治面积达1120万平方米,文明工地达标率平均为96%。3年来,共清理各类积存垃圾650万吨;中心城市主次干道、县城主要街路垃圾清运设施配备率接近100%;共拆除违章建筑3.89万处,拆除面积150多万平方米,清理乱贴乱画乱挂、拆除违章设置牌匾广告380万余处。全省有27个城市成立了交通指挥中心,已有灯控路口2800余个,电子抓拍设施1260个,电视监控点3987个。

全省各地市都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滨水景观建设、特色街路广场建设、园林绿化建设,进行空气质量治理和扰民噪声治理。目前,全省已经新植树木6471.69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2895.78公顷,新增苗木2814.83万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9座,垃圾处理场20座。有2个城市建设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3%,在全国居上游。

黑龙江省很多城市注重文化内涵的发掘,着力塑造城市风格。哈尔滨欧陆风情传承、齐齐哈尔昂昂溪历史文化名街打造、牡丹江渤海国遗址保护、双鸭山邑娄文化的挖掘以及沿边18个县市各具特色的环境综合整治改造等,文化特色鲜明。

凝聚共识建家园

落实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激发全省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成为黑龙江各级党委政府创建“三优”文明城市的点睛之笔。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多次强调要把“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列为党委和政府的重点民心工程,摆上重要位置。

各地在政务服务窗口和公共服务窗口开展了“五型”机关建设、“十行百家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提高窗口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同时,黑龙江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道德模范评选、“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等活动,普及礼仪知识,弘扬文明风尚,传承传统美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在各类企业中,广泛开展了诚信联盟、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文明办网等主题活动。

广大新闻工作者将有关“三优”的宣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3年来,省级媒体共刊(播)发“三优”稿件近千篇。大庆市、绥芬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经验还在多家全国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黑龙江全省各地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一大批志愿者纷纷参加义务劳动、文明行为引导等活动,注册文明交通志愿者18000多名;一些地方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着手开展城乡共建、场县共建和地企共建;各市普遍实行了“门前四包”责任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创建合力。

城市管建上水平

黑龙江各地相继建立完善了相关工作机制,许多地方广拓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并采用BOT形式、招商引资等方式投建,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黑龙江省“三优”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出台,以及大庆市的行政问责、大兴安岭地区的重奖重罚、哈尔滨市的条块联动等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全省“三优”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

经过3年决战,黑龙江省“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总投资1000多亿元,已有195.78万户城乡居民受益。去年,全省对1500多条街路进行综合改造维修,对1600多栋沿街建筑实施主街道“穿衣戴帽”工程和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建筑面积1800多万平方米,街路综合整治数量是上年的10倍。

黑龙江各地还不断促进城市管理,逐步实现管理法制化、运作市场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监督社会化、保障制度化。哈尔滨市、大庆市整合视频监控、微波通讯、无线数据监管、12319语音呼叫、地理信息应用、综合应用等系统功能,建设了集城市管理、城市应急、城市防空“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城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