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好“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张 雪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但是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维护和管理跟不上,会让水利设施的效益打折扣!”江苏省太仓市双凤水利站副站长杨永林说。“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指的就是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曾面临的尴尬。

杨永林说,过去管理农村涉水事务总是“力不从心”。“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性质界定不清,职责不明,我们的一部分精力只能放在‘养活’自己的经营活动上,懂业务的大学生不愿意来,很多管理工作都是勉强维持。”如今,双凤水利站被明确为太仓市水利局派出机构,是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放在辖区的涉水事务上,13名核定编制人员中11名有大学本科学历,管理更规范了,业务范围更广了,老百姓的满意率更高了。”杨永林把这称作管理服务的回归和强化。

为扭转农村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的局面,我国正加快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水利部门提出构建“三驾马车”:以乡镇或流域为单元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在辖区内行使水行政职能;由受益农户自愿组成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受益区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等;再加上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专业化队伍,共同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管理难题。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水利站2.7万个,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8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2.4亿多亩,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1.4万支。

今年6月,《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界定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性质、职能和管理体制,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给出了具体的政策。

“政策的有力支持,将推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用水更方便!”杨永林兴奋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